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经方 » 略论《伤寒…

其他痞证的辨治

陈亦人
陈亦人

常见的痞证,除了上述各种原因外,还有痰、食有形之邪阻滞胸膈,膀胱水蓄气滞等。《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不仅突出了该证的审证要点,而且指出了与其他证候的主要鉴别;不仅明确了病机,而且指出了因势利导的治法。首先与桂枝汤证的鉴别,由于邪阻胸膈,胸阳被遏,而阳欲求伸,因而也有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汗出、脉浮等类似太阳表虚证,但太阳表虚证,必伴有头项强痛,该证没有头痛项强,不是三部脉均浮,而是寸脉微浮,这与外邪束表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胸中痞硬,是痞证的共同主证,根据什么确诊为胸有寒(寒即邪的意思)呢?其根据之一是寸脉微浮,另一是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这是邪阻胸膈,正奋力驱邪于上的反映,“因发知变”,脉证合参,从而得出确切的诊断。且胸中痞硬与心下痞硬相比,痞硬虽同,病位毕竟有些区别。治病的另一原则是“因势利导”,邪结于上,而正气又有驱邪向上的趋势,在上者从而越之,自当使用涌吐方法,所以用瓜蒂散。关于膀胱蓄水,本来是病位在下,照理说不应该发生痞证,但是,人是完整的机体,每可相互影响,当膀胱水蓄气滞的时候,气不布津就会口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则停蓄愈多,蓄水愈多则气愈滞,因之由下及上而出现心下痞满不舒,膀胱蓄水为本,心下痞满为标,不治其本,但用泻心汤治标,当然不会有效。要知蓄水致痞,定会有蓄水证的主证存在,临床辨证只要能够全面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诊断。《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则参考曾用的治法,再则据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等症而断为蓄水致痞,治用化气利水的五苓散,蓄水证解除则痞证自愈。这种治病求本与审证求因的原则和方法,是极有指导意义的。

此外,如痞利兼见,而利甚于痞的,又以治利为主,然而治利的方法颇多,同样应针对不同的病因与病机,采用相应的治法,才能有效。如《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如此论证,充分体现出辨证施治的重要意义。

专题:略论《伤寒论》痞证理法方药的运用
来源:《陈亦人医案医话》
上一章:邪实正虚痞证的辨治
下一章:结语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