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经方 » 略论《伤寒…

结语

陈亦人
陈亦人

1.痞证的辨证,应根据“平脉辨证”的诊断原则,辨明属虚、属实、属寒、属热,或寒热夹杂,或虚实混淆;再综合全部病情,探求致痞的原因——因痰、因食、因蓄水或因其他。还需分析病势的偏上、偏下、偏外等。

2.痞证的治疗,应遵循治病求本与因势利导的原则,约而言之,不外乎苦泄、辛开与甘补的范围,纯属于热,只需苦泄,壅滞甚的宜佐辛开,胃气虚的必用甘补,阳虚的兼用扶阳,夹表的兼用和表。

3.痞证的处方用药,除了病机偏上用瓜蒂散涌吐、水蓄气滞用五苓散利水以外,凡是治疗因胃气壅滞成痞的许多方剂,大多从理中与三黄(大黄、黄连泻心汤)两方化裁而来,热实痞证治用三黄,兼阳虚的伍以附子;虚寒痞证治用理中,夹表邪的佐以桂枝;虚寒痞证而气逆较甚的,即于理中去运脾升阳的干姜、白术,加辛开和胃的半夏、生姜,甘温益胃的大枣,更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强降逆的功用;至若胃气虚而寒热互结的痞证,理中与三黄同用,因有气逆的干噫干呕,除去白术,因有气陷的肠鸣下利,不用大黄,因胃虚加大枣,因气结加半夏,胃滞较甚的再加生姜,胃虚较甚的增重甘草。设热虽壅聚于里而病势尚偏于外的,三黄中去守而不走之黄连,加姜、枣和中,半夏、枳、芍开泄,再加升阳达邪的柴胡,于是专于苦泄的方剂一变而成分消表里的良法。

专题:略论《伤寒论》痞证理法方药的运用
来源:《陈亦人医案医话》
上一章:其他痞证的辨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