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39.伤寒脉…

伤寒论第39条

胡希恕
胡希恕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依他(仲景)这文章,(容易)给后世造成口实:这个“脉浮缓”(之前)弄个“伤寒”。这个伤寒(是)冲着无汗说的,由于这个病是个水气病,水气病就是体表有水气,所以身不疼,但重。人身组织里头,就是肌肉、皮下的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那么“身不疼,但重”没有汗,也叫太阳伤寒,但是脉内不是(像麻黄汤)那样子达到充血程度,所以脉是浮缓而不浮紧,是这么个病啊。他(在本条最开头)搁个太阳“伤寒”,因为这句话,后世注家说大青龙汤又治中风,又治伤寒,所谓鼎足而三嘛,桂枝汤是治风邪的,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营卫俱伤,搞出这个来了,其实一点也不对。你们看这段也不是伤寒,哪儿来的伤寒?它是水气病,所以在底下分析清楚:身不疼。(若本条为)真正伤寒达到那么样子充血,压迫得身上一定疼。(但本条)身上不疼,但重,就是沉,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若是)整个浮肿就光沉、肿,没有乍轻时。“乍轻时”说明水气还流走,它(水气)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沉,挪到旁处去了,这个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无少阴证这句话,也是与旁的节目(章节)有关了,与《金匮要略》有关,《金匮要略》有这么一条,说“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脉沉小”,我们讲少阴病的时候就知道了,少阴病脉微细。“浮者为风”,脉要是浮就是风,就是越婢汤(风水)那个风。所以水气有属于少阴的,有属于风邪的。要是没有水而光胀,虚胀者为气;要是水肿,发汗就好。但是少阴病呢,属于少阴病脉沉小,应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要脉浮而不小,不沉小,就应该用杏子汤。你们回去看看《金匮要略》水气篇这一段。

治水气要是脉沉小,这个(大青龙汤)方剂用不得的,他说的杏子汤(我认为)就是大青龙汤。但是《金匮要略》的注家都不这么说的,因为他们都不是(整部书前后)对照着看,(注家)也有说麻黄汤加杏仁的;也有说麻黄甘草汤加杏仁的,《医宗金鉴》就这么说的;也有说麻杏石甘汤,都不对的,应该是大青龙汤。大青龙汤祛水后边有啊,治溢饮嘛,溢饮指水饮溢于外谓之溢饮。这个(大青龙汤)治水气病,大青龙汤发水气是最好的。你治水气的话,主要(应当特别注意)看有没有属少阴的这种情况。要真正是少阴病的这种水气病,你不能够用大量麻黄和石膏了,那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那个量都小得很。我们讲少阴病,就有麻黄附子甘草汤了。现在咱们讲到这个地方,(可能初学者)不知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怎么个事情,现在咱们先不说这些废话。

所以他治水气病,特别提出来了(要注意禁忌证),尤其大青龙汤发汗的力量也重,解热的力量也重。(假若碰到)真正阴寒的虚证,用这个药(大青龙汤)是大大相反了,那非把人药死不可,所以他特别提出个少阴病,“无少阴证者”那你吃大青龙汤是没问题的。

这(条的要点)不在脉浮缓、浮紧的问题了,这是水气。你看看这节,哪是什么风伤卫、寒伤营呀。所以注家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名(本条开头的伤寒),那个叫中风,这个叫伤寒,其实仲景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不是指伤寒,而是指水气)。太阳病无汗者叫伤寒,有汗者叫中风,(但是)上边这个(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没有汗也叫中风,他的意思是:应该有汗,但却“不汗出”,特意这么来说。为什么应该汗出?由于里热,总而言之就是里热。里热应该汗出而不得汗出,还有个表实啊。所以这两个方剂要合的,一个有热应该出汗用越婢汤,一个表实汗不得出就是麻黄汤,所以他把这两个方剂合用。这个地方挺要紧,而且都不好理解。

大青龙汤不但是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汤力量大,因为越婢汤里没有桂枝,它(大青龙汤)里头有桂枝。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39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39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