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医案 » 咳嗽

干咳(慢性支气管炎)

小昔
小昔

作者:朱佑武

张某,女,30岁。1977年秋,因干咳频作,缠绵2个月不愈。检视前服诸方,均系一派甘寒润燥之品,服用40余剂,不但罔效,反咳益剧。现症见干咳无痰,鼻流清涕,身微恶寒,胸闷不舒,动则气急,舌润而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寒邪闭表,肺气不宣,加之服用甘寒凉润之药不当,寒郁于肺,不得发越使然。方用:麻黄4.5g,杏仁9g,甘草3g,矮地茶15g。每天1剂,水煎服。5剂。并嘱如服3剂咳止则停服。复诊:服上方3剂,始见干咳减轻,服完5剂咳减大半,且有稀薄之痰液吐出。续拟原方加浙贝母9g、陈皮4.5g。再进3剂,痊愈。

【按】干咳,又名“燥咳”,多发于秋季,属“秋燥”范畴。病机为燥邪所伤,“燥胜则干”。其主症为干咳少痰,咽干鼻燥,舌干少津,脉浮数。燥咳有温燥、凉燥之殊,证有偏寒、偏热之别。本案病属偏寒,虽症见干咳,但无咽干鼻燥,反鼻流清涕,无舌干少津,反舌润苔薄白;脉不数,反现缓,均属寒象。用上方(三拗汤加味)宣肺散寒而取效。不用杏苏而用麻杏者,以久服凉润,寒凝于肺,故藉麻黄以开之。足见临诊时,不可徒执“干咳”而概以“燥咳”论治,必须审证求因,全面分析。临证一得,实为“干咳非燥”之证,是医者应知其常而又知其变也。

专题:咳嗽
来源:《名医验案400例》
上一章:熊寥笙·小柴胡汤治少阳郁火咳嗽
下一章:喉源性咳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