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经方 » 六经摘要

阳明篇

徐恕甫
徐恕甫

阳明为二阳,主肌肉,较太阳稍深一层。《内经》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以标本同气故也。”其受病有在经、在腑、在经腑二者之间。在经者,目痛鼻干不眠,微恶寒,反恶热是也。在腑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便硬者是也。在经腑之间者,外无经病,内未结实,其人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者是也。此经标本同气,燥化者多,得中见之湿化少,故仲景“阳明篇”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即此意也。其在经者,有未罢太阳,已罢太阳之辨。若阳明经有目痛鼻干不眠之本证,又兼有太阳之恶寒头痛,是未罢太阳,主以葛根汤,审其无汗恶寒,则用麻黄。审其有汗恶风,则去麻黄,在经腑之间者即白虎汤证是也,汗出过多者,再加入人参以生津。在腑者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三者之分。太阳阳明者,太阳误汗,亡其津液,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属阳明,脾气为其所约而不能行,其人小便数,大便硬谓之脾约,宜麻仁丸润以导之;少阳阳明者,本少阳证,治之失法,津液受伤,少阳之邪,乘胃燥而转属阳明,为大便燥结,宜蜜煎或胆汁导之,因胃中未大结,不用承气,恐伤肠胃之液也;正阳阳明者,其人阳气素盛,或有宿食,外邪传入,悉归于胃腑,痞满燥实兼全,大热口渴舌燥,急用大承气汤下之,以荡涤胃中之积热,即所以存胃中之液。曰承气者,承接胃中之气也。推而言之,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不特本经为然,六经之邪皆能入胃,一入胃腑,则无复传,只有下之一法。所以六经皆有下法,不过权其缓急轻重耳。论又曰:阳明证太阳未罢,宜汗之,太阳既罢,宜清之,入腑宜下之。若在经络之里,邪积于胸膈,懊辗转,寸脉浮滑者,又有吐法,用栀子豉汤,一吐而浊邪自去,胸膈顿宽,此皆阳明经燥化之证也。若平素胃阳不足,得太阴之寒湿化者,其人得谷则呕,或干呕吐涎沫,是胃腑虚寒,用吴茱萸汤。又云脉沉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阳明戊土,不得少阴之癸水,虚寒之证也,用四逆汤。四十五节言胃中虚冷不能食,中焦失其消谷之用。又云饮水则哕者,两寒相得为哕也。论中并未出方,想不外理中汤之类也。全篇只此寒化数条,足见寒化少,燥化多。总而言之,病之变化,视人之体质阴阳虚实为转移,不可拘定,须活泼泼地细以审之。此阳明篇之大略也。

专题:六经摘要
来源:《徐恕甫医集》
上一章:太阳篇
下一章:少阳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