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73.伤寒汗…

伤寒论第73条

胡希恕
胡希恕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一段更简单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这个(五苓散)。“五苓散主之”就让你看前面(的详细阐释),这个书就是这样(前详后简)。假设要没有这些话(前面的详细阐释),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不可理解了。

主要这一段(把)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单就这两个方剂而言,是渴与不渴的关系。五苓散证得根据前面的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

茯苓甘草汤,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版本的条文)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最少得搁三两,因为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茯苓甘草汤,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是什么意思呢?看药物组成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水气冲逆,水合“气冲的气”往上,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指胃口这块儿。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要呕的,所以他心下悸。这个(心下悸等)在这段都没明说,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说明)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我们用这个方剂(茯苓甘草汤),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茯苓甘草汤)主要得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有呕逆,方中有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们才能用茯苓甘草汤。不渴,(所以,茯苓甘草汤)不但没有猪苓,同时利尿的作用较五苓散差多了,它影响不到消渴的那种程度上。茯苓甘草汤这个方剂也很常用,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引起的)失眠,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这个方剂加上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又有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12克,每一样搁12克,很好使。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4两,4两就是12克,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症状用的(量)相当多。

这两个方剂的比较,(除了不渴)其他都类似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五苓散治同时消渴,这个(茯苓甘草汤)不渴。

专题: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来源:《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上一章:陈慎吾·伤寒论第73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73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