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00.伤寒阳…

伤寒论第100条

任应秋
任应秋

【校勘】成无己本:“急痛”下有“者”字;“小柴胡”上有“与”字。《玉函经》:“者”字作“即与”两字。

小建中汤方。《玉函经》、成无己本:“内饴”作“内胶饴”。《外台秘要》:煮服法作“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用”字作“服”,《玉函经》《千金翼方》同。《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建中汤”三字。《玉函经》、成无己本、《金匮要略》:甘草作“三两”。《千金翼方》:大枣作“十一枚”。

【句释】“脉”,血液减少,循环滞涩,或者动脉硬化而脉管壁的弹力减少时,脉搏都可能现滞涩,这是体力衰竭的征象。“脉弦”,弦脉的血液仍然不充实,但脉管壁的收缩神经颇兴奋。脉涩而弦,是血流弱小,脉管收缩神经紧张所致,这可能和“腹中急痛”有关系。“阳脉”“阴脉”,仍是轻重取脉的意义。“急痛”,拘急而痛,多属虚寒证,所以《金匮要略》有“虚劳里急腹中痛”的记载,都用小建中汤的温补药。

“胶饴”,吴绶云:“即饴糖也,其色紫深如琥珀者佳”,系半流动体的糖质。“小建中汤”,成无己云:“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陆渊雷云:“大建中汤(按:在《金匮要略》中)药力猛,此则和缓,故曰小”。

【串解】汪琥云:“此条乃少阳病兼挟里虚之证。伤寒脉弦者,弦本少阳之脉,宜与小柴胡汤,兹但阴脉弦,而阳脉则涩,此阴阳以浮沉言,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又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虚少,弦又主痛,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者,以温中补虚,缓其痛,而兼散其邪也。先温补矣,而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后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之,盖腹中痛,亦柴胡证中之一候也。”这是先补后攻的办法。

【语译】患伤寒少阳病,肚子痛而拘急,脉搏浮涩沉弦,这是虚寒证,可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吃了药没有好转,再用小柴胡汤解表祛邪。

【释方】陆渊雷云:“古人称脾胃为中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药之治腹中急痛者,名曰建中汤,建中者,建立脾胃之谓,然此方君胶饴之滋养,佐芍药之弛缓,则知病属营养不良,肠腹部神经肌肉挛急,致腹中急痛,非真正脾胃病也。”

本方不用“饴糖”,便是治太阴病“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可参看第279条。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第100条
下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00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