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00.伤寒阳…

伤寒论第100条

恽铁樵
恽铁樵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成本痛“下”有“者”字,“者”“小”间有“与”字。《玉函》“者”字作“即与”。

汪琥云:此条乃少阳病兼挟里虚之证。伤寒脉弦者,弦本少阳之脉,宜与小柴胡汤。兹但阴脉弦,而阳脉则涩。此阴阳以浮沉言,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亦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虚少,弦又主痛,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者,以温中补虚,缓其痛,而兼散其邪也。先温补矣,而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瘥,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后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之。盖腹中痛,亦柴胡证中之一候也。愚以先补后解,乃仲景神妙之法。

张锡驹:先与小建中,便有与柴胡之意,非因小建中不效,而又与小柴胡也。

柯韵伯云:仲景有一证用两方者,如用麻黄汗解,半日复烦,用桂枝更汗同法。然皆设法御病,非必然也。先麻黄,继桂枝,是从外之内法;先建中,继柴胡,是从内之外法。

魏荔彤云:此条亦即《太阳》《阳明》诸篇里虚先治里之义也。方氏则公然谓小建中为不对,亦可哂矣夫。

铁樵按: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是真绝妙脉学。汪注阴阳以浮沉言,从“腹中急痛”句,看出腹中为里,在表之病脉浮,在里之病脉沉故也。证之实验,极为精确。涩脉、弦脉,均已见《脉学讲义》。涩为气血虚少,即是营不足,其人面色必不华。涩之对为滑,凡见滑脉者,其人面色则华,因是营有余。阳明经病,脉滑而数,其人面赤而亮,则因体温集表发为壮热,故见赤色也。故吾谓“滑脉非病脉,而滑数之脉则病脉”。古人言营卫,言阴阳,以卫为阳,以营为阴。脉以滑为有余,涩为不足。滑为阳脉,涩为阴脉,并与此合。弦为肝脉,实主神经,肝胆相连。前文言凡急性病属之腑,慢性病属之脏,故伤寒而逆生气者,其为病属少阳,而亦见弦脉者,以其亦属神经也。腹中痛则重心在里,气血皆奔集于里,神经起救济作用,故见弦脉。惟其气血皆奔集于里,在表见不足,故浮候、脉涩。浮候涩,沉候弦,知其重心在里,神经已起救济作用,故云法当腹中急痛。懂得此理,已至望气而知地位。孰谓中医治病模糊影响哉!但治医者,苟未见前此拙著各讲义,仅读古人注释,则此二语,恐不易领会耳。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玉函》、成本作“三两”,《金匮》亦然大枣十二枚,擘。《千金翼》“十一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玉 函》、成本“饴”前有“胶”字。《外台》作“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用”作“服”,《玉函》《千金翼》亦作“服”;无“建中汤”三字。

成无己云: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味辛热,辛,散也,润也,营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黄帝针经》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营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通,是以姜枣为使。此系《伤寒明理论》文

汪琥云:《内台方议》曰: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等分,以芍药佐桂枝,而治卫气也。建中汤中,芍药多半,而桂枝减少,以桂枝佐芍药,而益其营气也,是以大有不同。愚以桂枝汤中以芍药佐桂枝,则辛甘相合,散而助表,建中汤中以桂枝佐芍药,则酸甘相合,敛而补中。能达此义,斯仲景制方之意,无余蕴矣。

柯韵伯云:建中汤禁,与酒客不可与桂枝同义。

丹波元简云:按:小建中视之大建中,药力和缓,故曰小尔。《金鉴》云“小小建立中气”,恐非也。钱氏注及王子接解,同义。《医方集解》曰:昂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伤寒蕴要》曰:胶饴,即饧糖也,其色深如琥珀者佳。又按,《外台》载集验黄芪汤,即黄芪建中汤,方后云呕者倍生姜。又《古今录验》黄芪汤,亦即黄芪建中汤,方后云呕即除饴糖。《千金·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坚中汤,即本方加半夏三两。《总病论》曰: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饴糖也。据以上数条,医家亦不可全禁建中汤。按此方《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治“男子黄疸,小便自利”。后来方书,增减药味,所用颇博。今以本方治杂病者,兹录其一二。

《苏沈良方》曰: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若作散,即每五钱匕,生姜五片,枣三个,饴一栗大。若疾势甚,须作汤剂,散服恐力不胜病也。

《本事方后集》:治肠风痔漏,赤芍药、官桂去皮、甘草炙,以上等分。上㕮咀,每服二钱。生姜二片,白糖一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坊本” 糖” 作” 矾”,

《证治准绳》: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赤水玄珠》曰:张二尹近川翁,始以内伤外感,过服发散消导之剂,致胃脘当心而痛,六脉皆弦而弱,此法当补而敛之也。白芍药酒炒五钱,炙甘草三钱,桂枝一钱半,香附一钱,大枣三枚,饴糖一合,一帖而瘳。

《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又云:按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消耗津液,枯槁四出,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莫制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也。

《证治大还》曰:凡膈气病,由脾胃不足,阳气在下,浊气在上,故痰气壅塞膈上,而饮食难入也。若脉弦,宜建中汤。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100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