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广…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李彣
李彣

肾居下部,而其气每欲上凌,如肾液为唾,痰唾者,肾水之上泛也。肾脉循喉咙,咽痛者,肾经之客寒热也;或龙火上升,而为目赤齿痛,以肾合骨,骨之精为瞳子,齿者骨之余也;或风气相搏,而为耳痒蝉鸣,以肾开窍于耳也。至于奔豚者,肾气上发也。肾属水,豚亦水畜,位属北方亥官,故取象于豚;奔者,言其势冲突莫御也。《难经》云:肾之积日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令人咳逆,骨痿少气。盖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留结为积,故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然《难经》所谓奔豚者,以平日渐积而言,本经所谓奔豚者,则不拘一病,病起无时,或得之伤寒误治者而然也。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内经》云:肝病发惊骇(肝藏魂,魂摇则惊)。又云:脾移热于肝,为惊衄。又二阳一阴病主惊骇(二阳胃气,一阴肝也),又阳明终者善惊,又胃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胃(土也,闻木香惊者,土恶木也。)由是观之,则心肝脾胃,皆有所惊也。今以奔豚从惊发得者言之,《伤寒论》云: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盖心主血,汗者心之液,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肾邪因心虚而凌上,发为奔豚(水克火也),则因惊以致奔豚,此惊发之属于心者也。以吐脓血从惊发得者言之,胃为水谷之海,惊则饮食停滞,气血不行,蓄而为热,内不能容,外无所泄,于是腐化为脓,病胃脘痈,而吐脓血者有之(呕吐出于胃),则因惊以致吐脓血,此惊发之属于胃者也。以惊怖从惊发得者言之,《内经》云:惊则气乱,以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丹溪谓心藏神,惊则神出于舍,舍空痰客,血气入舍,痰拒其神不得归,则因惊而惊怖不已,此惊发之亦属于心者也。以火邪从惊发得者言之,《经》云:诸病惊骇,皆属于火(心恶热,火动则心惕不宁)。又相火寄旺在肝胆,肝多惊,木旺则心火愈炎(肝属木)。如小儿热剧者其受惊必多,发搐者,则肝火弥炽,则因惊致火邪,此惊发之属于心,而亦属于肝胆者也。此病情宜细审也。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王肯堂曰:《内经》无有称惊怖者,始于《金匮要略》,奔豚条云有惊怖,又云惊恐,由是见惊怖即惊恐。盖怖,俱也,恐亦俱也,于义且同。然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故《内经》谓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无气以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此惊与恐之所由分也。(奔豚从惊恐得之,解见前。)

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有人伴侣,方不恐惧,或夜无灯烛则亦恐惧是也。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者,阴气上攻,故冲胸腹痛也,往来寒热,邪正相搏也。

奔豚汤方

芎 当归  芍药(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心气虚,则奔豚,肾邪得而凌之。芎辛以行气;当归温以和血;芍药酸以敛阴,配甘草又止腹痛,皆所以助心行气,使不上冲也;甘草甘以缓之;李根白皮苦辛,止心烦逆气;生葛发散寒热;黄芩苦以降逆;半夏、生姜辛以散逆也。

李玮西曰:奔豚加桂枝,宜也,此用黄芩凉剂,何欤?不知往来寒热,尚有半表半里症在,黄芩与半夏、甘草、生姜同用,即小柴胡汤例也;芎入肝经,散寒热与用柴胡无异。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汗者心之液,汗后又加烧针,则损阴血而惊心气,心虚则肾气凌心而上逆,发为奔豚。因针处被寒,先灸核上以散寒。芍药养阴;生姜散邪;桂枝导引阳气,以泄肾邪;甘草、大枣补土以克水也。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汗多亡阳,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脐下为肾气发汗之地也。茯苓泄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甘温,助脾土以平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肾属水。)

李升玺曰:合二方观之,前因烧针发汗,阴阳两虚,故用桂枝加桂行阳,芍药养阴。此发汗不加烧针,但亡阳耳,不伤阴分,故不用芍药养阴也。

专题:金匮要略广注
来源:《金匮要略广注》
上一章: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下一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