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广…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李彣
李彣

此论胸痹,首云上焦极虚,则气必先虚而后成痹也。《经》云:阳受气于胸中。则胸中者,阳气之所起也。若阳虚而血结气聚,痰饮垢腻,凝滞不行,则痹生焉。然胸在上焦,心居膈上,则胸中者,心之所舍也。故心下满而不痛者,为痞满,而痛者,为胸痹。痹者,闭也。正气为邪气闭而不通,故痛也。然则胸痹与心痛,有异否乎?曰:或问丹溪心痛即胃脘痛,然欤?曰:心与胃,各一脏腑,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若此之所谓心痛者,乃胸痹之心痛,非心之自病而为痛也。《经》云:南方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盖心为火脏,夏时属火令,风从其俞穴而入之,则致胸痹而连及于心也。然心痛何以彻背,背痛何以彻心乎?《经》云:背者胸中之府。心在胸中,且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人五脏藏于胸腹,其系皆附于背,心系着于脊之第五椎,则心与背虽有前后之分,而实一气贯输者矣。但胸既成痹,则气道阻塞,上下呼吸自然不利,故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究之实者邪气实,则虚为阳气虚可知矣。虽然,心主血,肺主气,短气,肺病也。观诸方皆用薤白、半夏、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行气之药,则治胸痹心痛者,尤当以利肺气、温阳气为事欤。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内经》云:胃脉平者,不可见;太过不及,则病见矣(太过者邪盛也,不及者正衰也)。寸脉为阳,以候上焦,正应胸中部分,若阳脉不及而微,则为阳虚,知在上焦,故成胸痹。尺脉为阴,主病在里,然阴弦何以致胸痹心痛?盖弦为肝脉,肝属木,《经》云:木实则痛。又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者,小建中汤。虽心与腹部位不同,而阴弦为内有虚寒,俱主里痛则无异也。此阳微阴弦,皆不及之脉也。

沈子华曰:阳受气于胸中,诊法上以候上,寸微应得上焦胸痹之病,然尺脉在下,与上焦无干,何以并见阴弦之脉?不知尺为阴,弦亦属阴,总是纯阴无阳,故胸痹并见此脉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患者,实也。

寒热者,表症也。病人短气,有寒热,则邪尚在表,非里实也。若平人无寒热,则外无表症,而短气不足以息,此为里实。以邪气填塞胸中,即胸痹是也。然观后数节,胸痹短气,如瓜蒌、薤白、茯苓、杏仁、橘枳姜汤之类,皆用辛散下气之药,以邪在上焦气分,非如伤寒阳明证,热邪入府,用承气汤下之之实也(伤寒喘而胸满者,不可下)。然首节云责其极虚,此又何以云实?不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是也。

按短气与少气有辨。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内经》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是也。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似喘非喘,若有气上冲,而实非气上冲,故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是也。

李升玺曰:观首节上焦阳虚句,则短气亦有属虚者,须分初玻愧能食、脉有力为实,久玻愧不能食、脉无力为虚,此又不可不辨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萎薤白白酒汤主之。

痹在胸中,气道窒碍,故喘息咳唾短气也;胸背痛者,背为阳,胸中阳气虚,则其背亦虚,寒邪外彻,故牵引而痛也;寸脉主上焦,脉沉而迟者,《经》云:沉为在里,迟为在脏也,胸痹为阳虚,关脉小者,阳气不充,又紧则为寒,数则为虚也。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

瓜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薤白辛而滑,能散结气;瓜蒌甘而润,能荡涤胸中垢腻痰饮;不用冽酒而用白酒者,虚人饮冽酒力不能胜,多致气逆而喘,今胸痹短气,不可再令气喘,故但用白酒,取其通行痹气足矣。《内经》所谓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则泄,薄则通是也。

李时珍曰:仲景治胸痹及结胸证,皆用瓜蒌实,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云:瓜蒌泄热,盖不尝其味厚不苦,随文傅会耳。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阳虚气逆,故不得卧也,心痛彻背,寒气相引也(解见前节)。伤寒结胸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夫胸痹、结胸,名虽不同,而俱不得卧,总之邪在胸中,胸痹为阳虚,即结胸之有寒分也,结胸有寒分,即胸痹之阳虚也。二证正可互相发明。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

瓜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即前汤加半夏,为辛以散结之意。然《甲乙经》用半夏治夜不眠,义本《灵枢》,盖不得卧者,阴阳之气不通于内外也,经脉以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半夏入少阳经,为转运枢机之剂,使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此半夏治不得卧之精义也。

按仲景小陷胸汤治小结胸症,用半夏、瓜蒌实,今治胸痹亦用此二药,但彼因里虚热入,故佐黄连,此因上焦阳虚,故用薤白、白酒以行阳气也。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君主也。心痞胸满,则主衰不得令,肝经相火窃君火以行权,故胁下逆抢心(相火寄在肝胆,肝经循胁里)。然相火盛而水旺,则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平之;心主衰而阳虚,用人参汤温补之可也。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厚朴(四两)  瓜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三升,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枳实、厚朴所以去痞泄满,薤白辛以散之。胁下逆抢心者,肝邪也,肝属木,木得桂而枯,故用桂枝伐肝。

人参汤方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即理中汤也,人参、白术补虚,甘草和中,干姜温中行气,此养正邪自消也。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肺主气,其脉起于中焦,正当胸中部分,胸痹气塞短气,则肺气不利矣。茯苓杏仁甘草汤,下气和中。橘枳姜汤,亦宽胸利气,行阳散逆之剂也。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乏。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者,中气虚寒痞塞所致。缓急者,或缓而痛暂止,或急而痛复作也。薏苡仁入脾以和中,入肺而利气;附子温中行阳。为散服,则其效更速矣。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灵枢》:肾脉从肺出络心,心如悬,若饥状,此肾病也。盖心君上而火欲其下降,肾居下而水欲其上升,为水火既济。心中痞,则心火不下降,肾水亦不上升,是为心肾不交,故诸气上逆,心悬痛(虚悬而空痛)。用桂枝、生姜行阳而止痛,枳实下气而散逆也。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分,炮)  赤石脂(一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一两)  蜀椒(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三服不知,稍加服。

心痛在内而彻背,则内而达外矣;背痛在外而彻心,则外而入于内矣。故既有附子温中,而复用乌头走表,干姜行阳散寒,蜀椒下气开郁。然心主血。不可无入血分之药以和之,赤右脂入心经血分,性温体重,性温则能生阳气于阴血之中,体重则能降痹气于胸膈之下矣。

附: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人参(一两)  附子(二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吴茱萸(一两)  干姜(一两)  生狼牙(一两。炙)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心痛九种,饮、食、寒、热、气、血、悸、虫、躄也,一云饮、食、风、寒、热、悸、虫、忤、躄。诸书亦各不同,总之心痛悉属虚寒,用人参补之,姜、附、吴茱萸、巴豆等以温之。狼牙味苦酸,有毒,散邪气,杀腹脏虫也。

专题:金匮要略广注
来源:《金匮要略广注》
上一章: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下一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