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广…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李彣
李彣

丹溪云:产后当大补气血为主,虽有杂病,以末治之。又云:产后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此脱血者益气为格言也。本篇产后诸证,有用承气下之者,有用枳实芍药散通之者,有下瘀血汤散之者,至于竹皮大丸之用石膏,白头翁汤之用黄柏,不几太峻削乎?然产后多阻于血瘀,旧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血瘀而为胀满,血实而为闭结。至若阴虚生内热,汗出喜中风,《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故昔人云:中工能补,上工能泻。自非明医见真学透,何能借肃杀为阳春,利转圜以应变乎?今世治产后者,能补不能泻。元气尚存,养正则邪可自消,若用泻不用补,刻削殆尽,本实已先拔矣。至有气既虚,而犹云行滞,血已脱而尚欲消瘀,以致草菅人命,绝不悔咎者,其亦可哀也夫。

问曰:妇人新产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痓;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新产血虚多汗,表虚亡阳,故中风病痓,此柔不能养筋也。郁冒,产后血晕也。《经云》: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产后亡血复汗,阴阳两虚,腠理不密,表邪易入,故为寒多,令郁冒,此精不能养神也。血与汗,皆津液也,液亡胃燥,故大便难,此气血俱虚,皆宜滋阴补阳,固表润里之剂主之。

产后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小柴胡汤见呕吐,大承气汤见腹满。)

产后郁冒,脉微弱者,荣卫俱虚也,呕不能食,胃气未复也,大便坚,血燥也,头为诸阳之会,但头汗出者,孤阳上出也。《内经》云:下虚则厥,上虚则眩。冒即眩也,然前节云,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则已汗者,不可再汗,此不忌亡阳之患,而云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何也?盖前云寒多令郁冒者,乃汗时复受外感之寒,非内寒也。《伤寒论》云:病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耳,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此即因汗而致郁冒,复因汗出而郁冒解之意也。可见寒从外感者,必因汗乃解,若云内寒,则《经》云: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岂有内寒者不急于温中,汗多者不令其固表,而反欲其汗出乃解哉?前云孤阳上出,此何以云阳气独盛?盖所谓孤阳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今阴虚阳无所丽,故为孤阳,所谓阳气独盛者,指卫气为寒邪所束,怫郁在表,不得发越,乃卫中邪气盛,非正气盛也(以邪气在表伤卫,故即为阳气),惟邪气盛,故必汗出,则邪从汗解,阴阳乃复。若果真阳气盛,安有复致郁冒之理也。大便坚,呕不能食者,小柴胡汤和解之(人参补虚,柴胡解表,黄芩清热,半夏散逆气,姜、枣行津液)。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更发热者,此为胃实,所谓阳明病蒸蒸发热者是也,大承气汤下之。然必在病解能食后,方可慎用此汤。设使病未解而不能食,安可妄议下哉?此产后汗下二法,万勿轻试也。

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方见寒疝。

产后腹痛,乃去血过多,虚寒证也。当归养血,生姜散寒,羊肉补虚。《经》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并治虚劳不足之玻溃治寒疝者,疝从寒生,三味皆温养气血之药也。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腹痛烦满,胃家实也,《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枳实下气宽肠,烧黑则入血分,芍药安脾通壅,能于土中泻木,使痛止满消则卧安矣。又芍药泄邪热,枳实通壅瘀,故并主痈脓,下以麦粥者,麦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是也。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新血宜作瘀血)。

大黄苦以泻实,桃仁苦以行瘀,虫咸以走血。亦主经水不利,要惟血实者宜之,血虚者忌服。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则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此一节俱两证在内,一是太阳蓄血证,一是阳明里实证,因古人文法错综,故难辨也。无太阳证,谓无表证也,少腹坚痛者,以肝藏血,少腹为肝经部分,故血必结于此,则坚痛亦在此,此恶露不尽,是为热在里,结在膀胱,此太阳蓄血证也,宜下去瘀血(《经》云:蓄血者,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又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若不大便,烦躁,脉实,谵语者,阴阳里实也(《经》云:实则谵语)。再倍发热者,热在里而蒸蒸发于外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阳明向旺时,故烦躁不能食,病在阳而不在阴,故至夜则愈,此阳明腑病也,宜大承气汤以下胃实。

按:《经》云: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以胃中虚冷故也。又云:发热者,尤当先解表,乃可攻之。况在产后,安可忘议攻下哉,必认证果真,方可用此。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汤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阳旦汤,即桂枝汤也。产后气血两虚,虽中风至十数日,头痛恶寒等表证不解者,以原自汗出,但宜解肌而不可发汗,故与此汤。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发热头痛,表证也,面正赤而喘者,风邪怫郁于上,未得汗解而气逆也。《经》云: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汗出不彻者,烦躁,不知痛处,其人短气(喘即短气之甚者),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故与竹叶汤,于温补中复令解表。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炮)  桂枝(一两)  葛根(三两)  防风(一两)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桂枝、葛根、防风为汗剂,治发热头痛,然产后气血虚寒,以人参补之,附子温之,面赤者竹叶清之,喘者桔梗苦以泄之,甘草甘以缓之,生姜、大枣行津液以和之。颈项强,用附子驱在经之寒邪也,呕加半夏,止邪气之上逆也。

李升玺曰:本篇首节云,新产血虚多汗,喜中风,故令病痓,此节中风,虽未成痓,而防其有作痓之渐,故竹叶汤颇似小续命汤,治痓加减之意。

楼氏曰:产后喘,极危,多死也。

郭稽中曰:产后荣血暴竭,卫气无主,独聚肺中,故令喘也,此名孤阳绝阴,难治,宜大料芎归汤,或独参汤尤妙。若恶露不快,败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令喘急,宜参苏饮(人参、苏木),夺命丹(附子半两,炮,丹皮,干漆,碎之煮令烟尽,各一两,为细末,好醋一升,大黄末一两,同煮成膏,和药丸如桐子大,温酒吞五七丸)。此论足补仲景所未及。

妇人乳中虚,烦乱咳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乳,新产时也。产后阴虚生内热,故中虚而烦乱咳逆,皆阴火攻冲所致,法当安中,则烦乱止,益气,则咳逆降矣。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白薇(一分)  桂枝(一分)  石膏(二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此产后虚热证,故用竹茹止咳逆,石膏清烦乱,桂枝通血脉而祛邪,甘草补中虚以缓急,白薇治风热伤中淋露。又烦与咳,皆出于肺,枣肉和丸,补脾土以生肺金也。有热倍白薇,并力以驱风热也,柏实味甘缓辛散。且入心养神,入肾定志,使心肾相交,中虚烦乱自定矣。故此方无补药而云安中益气者,盖以清热祛邪为主,夫邪气去则正气生矣,故云益气。

《济阴纲目》云:中虚不可用石膏,烦乱不可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众药六分,又以枣肉为丸,仍以一丸饮下,可想其立方之微,用药之难,审虚实之不易也。仍饮服者,尤虑夫虚虚之祸耳,用是方者,亦当深剩溃

徐之才曰:白薇恶大枣,而此以枣肉为丸,盖恐诸药咸寒伤脾胃也。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甘草  阿胶(各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血属阴,产后血虚下利,则更伤阴分,故为虚极也。本汤原治厥阴热利下重,为苦以坚肾之剂,今加甘草益脾,阿胶养血以补虚生阴也。

李玮西曰:前节云中虚,此云下利虚极,则竹皮大丸及此汤寒凉药,不虞其腹痛增剧乎?自非仲景神明,不可轻用。

专题:金匮要略广注
来源:《金匮要略广注》
上一章: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下一章: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