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广…

杂疗方第二十三

李彣
李彣

《内经》一书,但详受病之理,未及治病之方,以理周万变,而方守一隅,其意有未尽也。杂疗方一篇,有治方,无病因,虚实未穷,寒热罕究,或于医理未及详欤?不知因病立方,因方用药,昔神农尝百草,列三品,已创为医方之祖矣。嗣后有十剂以统之,岂非医方之大要欤?故论理以推乎方之所宜,立方以准乎理之必用。君臣佐使,方之制也,奇偶重复,方之意也,《内经》虽未尽治病之方,而治鼓胀以鸡矢醴,治血枯以乌贼骨、一藘茹,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亦方也。治阳厥以生铁洛,治酒风以泽泻、术各十分,麋御五分,亦方也。然则杂疗方一篇,仲景盖酌乎病情之最深,而备《内经》之遗意者欤。

三物备急方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用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人猝然得病欲死者,皆感毒疠不正之气而然。三物能温中正气,荡涤邪秽,或吐或下,使邪气上下分消,诚足备一时急需也。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术(八分)  大腹槟榔(四枝,并皮子用)  桔梗(七分)  陈皮(五分)  生姜(五分)

(春三月加(枳实  减白术(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实(五分)  甘草(八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  共六味

上各咀,分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帖分作三小帖,每小帖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渣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

人无四时一定之病,安得有四时一定之方?此后人附会之论,非仲景神明之制也。既属虚热,用槟榔、枳实何为?自属伪方无疑。

长服诃梨勒丸方

诃梨勒  厚朴  陈皮(各三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诃梨勒性啬,厚朴破气,安可长服乎?此亦伪方也。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以此二方排脓,非要药,方非仲景方也。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石散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碓炼)  瓜蒌根  防风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附子(炮去皮)  干姜  桂枝(去皮,各四两)  太一余粮(十分,烧)

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仲景治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神而明之,纤悉具备矣。令愈不复,不过养正祛邪,使元气自足,何必用此等药以立异乎?自属伪方无疑。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阴邪客气,闭塞关窍,则猝然而死。薤味辛而属阳,可辟阴邪,通阳气,然必捣汁灌鼻中者,以天气通于肺,肺主气,鼻为肺窍,可呼吸,使外邪自鼻而进者,仍令从鼻而出也。

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纳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雄鸡属阳,冠在顶上而赤,得离火正阳之色,取血纳鼻中,以辟客忤不正之气。

猪脂滑窍而助胃气。苦酒,醋也,煮沸则香气扑鼻,灌之,可敛正祛邪。(现今人辟除不详,用发烧红,倾醋入内,熏鼻爽气快然,名为打醋炭者,可见。)

鸡于卦为巽,及肝,俱属风木气化,面为诸阳之会,此猝死者,因中虚邪贼风使然,取属风木之鸡肝及血,涂面上,以回阳气,辟不详。《内经》云:风气通于肝。犹病风僵蚕反能祛风也,灰围四旁立起,得暖气以固卫气也。

《本草》云:大豆主杀鬼毒,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日华子》云:鸡子镇心止惊,安五脏,卵白能破留血,和酒吞之,所以通畅阳气而散邪气也。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壮热者,阳气尽散于外也。矾石性味酸涩,可收既散之元阳,渍脚没踝(脚孤拐骨),外踝,足三阳经脉所过,内踝,足三阴经脉所过,欲以敛阴阳之气也。且肾经涌泉穴在足心,渍之,又以固先天生气之原也。(或云:厥阳独行,故卒死而壮热。)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卒死目闭,气将绝也。《内经》云:肾开窍于耳。又云:心开窍于耳。薤汁灌耳中,开心窍也,皂荚末吹鼻中,开肺窍也(心藏神。肺藏魄)。骑牛临死者之面,欲使牛口鼻之气以吹嘘之也(牛得神顺之气。)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方缺)

脾开窍于口,张口,脾气绝也。太阳经行身之背,反折,阳气脱也。手足两爪后,当是两手足爪后,人十二经脉,各相接于手足十指尖,此为井穴。《难经》云所出为井是也。灸之,以接阴阳之气。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状,差。

四肢者,诸阳之本,四肢不收,阳脱也。二便者,足少阴所主,失便,阴脱也。牛马粪皆能解毒,然马禀乾健之气而属阳,牛禀坤顺之气而属阴。兼取二粪,洗之灌之,欲以调和阴阳之义也。心下一寸,巨阙穴也,脐上三寸,建里穴也,脐下四寸,中极穴也,各灸之,以回阳气。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小儿吐利卒死,胃气虚寒极矣,狗性热,其屎出于胃中而亦热,取汁灌之,以温胃气。

小儿疳虫蚀齿方

雄黄  葶苈

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然手足阳明经脉入上下齿中,小儿胃中有热则成疳病,生虫而齿断蚀烂,雄黄辛以散之,葶苈苦以泄之,皆能杀虫败毒,猪脂取其润泽,槐乃虚星之精,槐枝亦能杀虫。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

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气闭不通而死,气逆也。菖蒲屑气味辛温,吹鼻孔以通肺窍。心藏神,开窍于舌,桂心入心经,着舌下以通心窍。(尸蹶解见上经首篇。)

又方

剃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尸蹶,气血不通,阴阳俱绝。发者血之余,气味苦温,能消瘀血,治关格不通,烧末酒和服,以利阴血也。左角属阳,剃取左角发,以行阳气也。《内经》云:邪客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皆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其状若尸蹶。治法以竹管吹其两耳,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仲景亦祖此意也。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客忤者,外感邪气与正气相触犯,如客之外至者然也。麻黄宣气于外,杏仁利气于内,甘草缓中补虚,则气顺而魂自还矣。和剂治暴嗽喘急,鼻塞痰壅者,行三拗汤(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尖,甘草不炙),亦祖此方而制之者也。

又方

韭根(一把)  乌梅(二七个)  吴茱萸(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纳中,令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渣,分饮之。

韭根辛以行阳,吴茱黄温以祛阴,乌梅酸以敛液。又栉以理发,取疏通阳气之义。病人栉,则病人平日之气血皆附于此,煮栉浮者生,阳和于上,沉者死,阴绝于下也。以此预占休咎,诚验。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忿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已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急也)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阳受气于胸中),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四肢为诸阳之车,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阳明经下过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弗若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更令两人以两管吹其两耳朵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缢死者,气闭而绝也,故摩按屈伸之,以导引阳气。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中暍得冷便死,不特冷热格拒为患,且夏月伏阴在内故也。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二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气,以埋人,则外温卫气,而内渗水湿,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  绯帛(如手大,烧灰)  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用)  桃仁四十九个,去皮尖,熬)  败蒲(一握三寸)  甘草(如中指节,炙剉)  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成汤,纳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渣,分温三服。先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凡坠损筋骨者,皆以瘀血为患,方内俱逐瘀行血之药,服之以行血于内,先煎败蒲席汤浴,以散血于外也。(《唐本》注云:败蒲席,人卧之,以得人气为佳,主破血,仆坠损瘀,在腹刺痛。)

专题:金匮要略广注
来源:《金匮要略广注》
上一章: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下一章: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