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31.病发于…

伤寒论第131条

刘渡舟
刘渡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解析】本条论述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病发于阳”,是病发于阳经。据“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之文意,可知病发于阳即指太阳而言。邪在太阳而反下之,造成表邪入里而变热,邪热与痰水相结于胸,故成结胸证。

“病发于阴”,即病发于里,里证有可下的,也有不可下的,如阳明燥热里实证则可下,若是中寒里虚证则不可下。若不可下而误下,必伤脾胃之气,使之阴阳不和,升降失调,气机痞塞,故作心下痞证。如“太阴之为病……若下之,必胸下结鞕”,即言太阴脾胃虚寒证,是病发于阴,误下之后,可发生胸下痞硬。又如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虽是阳经病,但它属半表半里证,已有里证的成分在内,故误下之后,也可出现痞证。

夫结胸言“热入”,是指误下后表热内陷;痞证则不言“热入”,是因其本是里证而无外邪之故。“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为自注之文,是说结胸证虽应泻下,但不可下之太早,邪犹在表而过早攻下,反致邪陷热入而续发结胸。至于痞证本属里虚,终无可下之理,故也谈不到下之迟早了。

以上三条简要介绍了结胸、脏结、心下痞的成因和主要脉证,对以下诸条有着指导意义,其详细证治,则见于以下诸条。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人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人、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解析】本条论述结胸证而病位偏于上的证治。

凡结胸证,必心下硬满疼痛。此言“项亦强,如柔痓状”,痓,同痉。痉病其中有汗者称柔痉,无汗者称刚痉。据此可知,本条所言之结胸证,除有心下硬满疼痛之外,尚有颈项强直、能仰不能俯、汗出等类似柔痉的临床表现。此为热与水结而病位偏高,邪结高位,项部经脉受阻,津液不布,经脉失其所养,故出现项强如柔痉的样子。由于在里之水热蒸腾,且阳气内陷而不能外密,故见汗出。治用大陷胸丸攻下水热之结。水热去,心下硬满疼痛等证自可消除;津液通达,水精四布,则项亦不强而转柔和。故曰“下之则和”,宜用大陷胸丸。

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相伍,名为大陷胸汤。今变汤为丸,又加葶苈、杏仁、白蜜叫大陷胸丸。方中大黄、芒硝、甘遂合用,相辅相成,既可攻泻邪热之锢坚,又能荡涤积聚之痰水,此为本方之主要药物。因本证之邪结不仅在于心下,而且包括胸膈,甚至上及项背,以致出现胸胁硬满疼痛、短气喘促等肺气不利的证候,故加用葶苈以泻肺,杏仁以利肺,务使肺气开豁疏利,水之上源宣达畅通,其凝结于高位的水热之邪,必将随之而下,而荡涤无余。本方药虽峻利,但由于采用煮丸之法,硝、黄、葶、杏四药合研,仅取如弹丸一枚,用量不大,且方中有白蜜,味甘而缓,使泻下之力,留于上焦,缓缓发挥作用,不致因下之过猛、过急,而有遗邪于上的弊端,因此,本方可谓峻药缓行、以攻为和的代表方剂。所以方后注云:药后“一宿乃下”,与大陷胸汤之“得快利”相较,显然丸缓而汤峻。方名“陷胸”者,是因为胸为高位,有邪当陷下以平之。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131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131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