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34.太阳病…

伤寒论第134条

任应秋
任应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膈内拒痛”句,作“头痛即眩”。《外台秘要》:“客气”作“客热”。《玉函经》《脉经》:“余处”作“其余”。《仲景全书》:脱“处”字。《脉经》《千金翼方》:“剂”作“齐”。成无己本:“黄”字下有“也”字。

大陷胸汤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大黄无“去皮”二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甘遂下有“末”字。成无己本无“匕”字。

【句释】“脉浮而动数”,浮数脉而兼见动脉,便是浮动数脉,为交感神经亢奋,收缩力增强的结果。“数则为虚”,即中风自汗出之表虚,并不是虚弱的意义。“膈内”“心中”“心下”,汪琥云:“皆胸之分也”,也就是胸部不同的概括名称。“拒痛”,即痛而不可按的形容词。“胃中空虚”,犹言胃机能衰减。“客气”“阳气”,方有执云:“客气,邪气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其实,都是病理机转的抽象形容词。

【串解】成无己云:“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乘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懊,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方有执云:“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欲传也,浮则为风四句,承上文以释其义,头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证,然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医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言误治之变与救变之治。”

发黄,为高热并发黄疸,与第236条的茵陈蒿汤证颇同。

【语译】患“太阳”表证,脉搏在“浮数”之中还有“动”的形状。要知道“浮”是伤风的“表”脉,“数”是有热的脉搏,“动”脉往往是有痛楚的时候才能出现,而表虚证的脉搏,亦往往有现“数”的,所以才有头痛发热,出汗,甚至还出盗汗,恶寒等表热、表虚的症状。医生对这些“表症”的处理,不仅没有去解表,反而施用泻下剂,于是“浮数而动”的脉搏,一变而为“迟”脉,胸膈里面越发按不得了,按着更痛得厉害,这是由于脾胃中气受到损伤,表热客邪乘虚入里,聚积在胸膈部位,不仅胃部现硬满,甚而热邪随时扰乱胸膈,还呈现呼吸迫促、烦闷难过等症状,这便是很具体的“结胸”证候了,可给以“大陷胸汤方”进行治疗,泻下它胸膈里的结热。邪热入里的病变,也有不出现“结胸”证的,只是头上有点汗,自颈项以下全身都没有汗,同时小便也不通畅,这样汗闭热结的结果,也可能导致黄疸病的发生。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第134条
下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34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