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34.太阳病…

伤寒论第134条

刘渡舟
刘渡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解析】本条论述误下太阳而成结胸或发黄的变证。

本条分三段解释。第一段,从“太阳病”至“表未解也”,讲的是从脉证分析而知表邪未解;第二段,从“医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论误下后形成大结胸的证治;第三段,从“若不结胸”至全文结束,论误下后形成湿热发黄的变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脉动,在这里不是指“动”脉,而是指脉搏躁动的意思,也就是其脉浮而躁动数急。浮主风邪在表,动数主热,肌表有风热之邪,身体必有所疼痛,故云“动则为痛”。数脉虽主热,但其热并未与体内有形之实邪相结,故谓“数则为虚”,可见这里的“虚”,并非正虚之“虚”,乃是里无实邪之意;“头痛发热”,是属表证,但见“微盗汗出”,则反映阳热之邪较盛,且有入里的趋势。因为寐则卫气行于阴,阴者里也,卫气行于里而使里热外蒸,表气不固,则盗汗出;此时若表邪已尽入于里,则恶寒必罢,今仍头痛发热而反恶寒,则说明“表未解也”。既是表未解,虽有里实之热亦不可下,故“下之”曰“反”。如医反用下法,则使邪气内陷,结于胸膈,故脉由动数变为迟缓。喻嘉言说,迟“有结而难开之象”,所以脉迟是邪气凝结的反映。邪陷入里,正气与之拒抗相争,故“膈内拒痛”。胃气因误下而虚,邪气乘正虚而动犯胸膈,是谓“胃中空虚,客气动膈”。胸为气海,受邪则气机受阻,故见“短气”。胸为阳位,心居其中,邪热内扰,故烦躁而至懊憹,以上诸证,皆是阳热内陷与痰水相结而致结胸的病变反映。而“心下因鞕”,则知结胸主证已备,故当以大陷胸汤泄热逐水。

亦有虽经误下而不成结胸,导致湿热郁蒸者,则是另一种病变机转。热为阳邪,欲外越而从汗出,但因湿之黏腻纠缠而不得宣泄,故“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湿为阴邪,欲下泄而从小便出,但又被热邪牵引而不能下行,故小便不利。热不得越,湿不得泄,互结蕴蒸,故身必发黄。治当清热利湿,方如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等,均可酌情选用。

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组成,其主要功用已如前述。甘遂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尤善于泻胸腹之积水;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破结。三药为泄热逐水之峻剂,可使大量水液从大便泻下。但因甘遂有毒,泻下峻猛,故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方后注云“得快利,止后服”,即是此意。由于甘遂的泻下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作汤剂水煎服时效力较差。本方虽用汤剂,但甘遂用末冲服,这一特定要求,发挥了甘遂的药效,应予注意。甘遂的用量,本书为一钱,因汉时有铢制而无钱制,应以赵本、医统本之“一钱匕”为准。今可酌用1克左右为宜。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134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134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