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45.妇人伤…

伤寒论第145条

恽铁樵
恽铁樵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明了, 《脉经》作“了了”。“必”后,《玉函》《脉经》有“当”字。《脉经》注云:“二”字疑。

成无己云: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空虚,邪热乘虚,入于血室。若昼日谵语,为邪客于腑与阳争也。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是邪不入腑,入于血室与阴争也。阳盛谵语则宜下,此热入血室,不可与下药,犯其胃气。热入血室,血结寒热者,与小柴胡汤,散邪发汗。此虽热入血室,而无血结寒热,不可与小柴胡汤发汗,以犯上焦。热入血室,胸胁满如结胸状者,可刺期门。此虽热入血室,而无满结,不可刺期门,犯其中焦。必自愈者,以经行则热随血去而下也,已则邪热悉除而愈矣。所为发汗为犯上焦者,发汗则动卫气,卫气出上焦故也。刺期门为犯中焦者,刺期门则动荣气,荣气出中焦故也。

方有执云:无,禁止之辞。犯胃气,言下也。必自愈者,言伺其经行血下,则邪热得以随血而俱出,犹之鼻衄、红汗,故自愈也。盖警人勿妄攻以致变乱之意。

丹波元简云:“胃气及上二焦”,方氏、程氏、汪氏并云“言汗吐也”。柯氏改作“上下焦”,盖僭妄耳。《脉经》疑之,似是。成氏以汗为小柴胡,且以刺期门为犯中焦,于义未妥。然亦无他明注,故姑揭成注尔。

又云:程林《金匮直解》曰:“上章以往来寒热如疟,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下章以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故刺期门以泻其实。此章则无上下二证,似侍其经行血去,邪热得以随血出而解也。”

铁樵按: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蓄血固如此,阳明经腑证亦如此,体工上有此一种变化。又在阴虚肝王之人,往往昼则昏倦,夜则清明,与热病适相反,皆可以证天时与人体之关系。若问何以如此?注家以阴阳为说,未能丝丝入扣,余亦不能言其所以然之故。就经验言之,涉及血分者恒夜剧。谵语亦有可资研究者,古人分虚实两种:曰郑声、曰讝语,讝与谵义同。其实不足以尽之。非但有虚实,亦有重轻。实甚则谵语,阳明腑燥矢是也;虚甚则谵语,少阴证郑声是也;热甚则谵语,三阳合病之白虎证是也;蓄血则谵语,抵当汤证是也。实甚谵语,为有燥矢,腑气不通;虚甚谵语,为亡阳脉短,血不养筋;热甚则神经被炙;蓄血则脉管不通,其中复有交互作用。白虎证热盛是主因,汗多亦是副因;少阴证亡阳是主因,热不解亦是副因;阳明腑燥矢为主因,热壮乃副因;蓄血证一部分充血为主因,他部分贫血为副因。治法只攻主因,亡阳用辛温回阳、敛汗,蓄血用抵当下血,热盛用白虎清之,矢燥用承气荡之是也。惟其有主因副因,错杂其间,故不易辨识。《活人书》云“仲景谓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世多不别,然亦相似难辨,须凭外证与脉别之”,即是因有主因,复有副因之故。吾侪苟能明主副因,更能知谵语所以然之故,虽病状疑似之间,不能淆惑。否则纵凭脉证,亦不能应付适当,此医学所以贵根本解决也。

抑不但如以上所述,等是发热,强者不必便谵语,虚则热不甚亦见。苟无积,热甚亦不必见,有积则见。等是蓄血,平日神经过敏者必更易见,是副因之中更有副因。尤不止此,谵语见鬼者,乃神经已乱,灼然可见之病证。若命此为病之程度已至七十分,则前乎此之六十分、五十分、四十三十分,虽未至谵语见鬼,亦有可见之病机。十年前,鄙人患病,奇重奇剧,病源是药蛊、是肝气,见症则神经过敏,消化不良,脾脏肿大,脚肿、心跳、手颤、舌本亦强。而当病最剧时,往往发言不由自主,盖已有渐入癫痫范围之倾向。嗣后服龙胆泻肝及耆婆丸等,久之又久,便血数次,病乃渐愈。嗣又屡治他人便血之证,凡将便血,或血未尽之顷,留心体察其人言行,必小有异征,至血下已尽,则言动较为安详。然后悟得《伤寒论》“抵当证”及“妇人热入血室”各条所以然之故,否则仲景用抵当攻血,谓血下乃愈,其理极不可通。而妇人热入血室之证,必谵语如见鬼等,亦难知其故矣。《伤寒论》太阳篇下卷,千余年来,解人难索。痢疾肠穿孔,本是死证,与此各条不同。近有误引伤寒断为必愈。致此次腾之报章,以为取缔中医之口实,则不明伤寒原理之故也。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14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