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49.伤寒五…

伤寒论第149条

陈慎吾
陈慎吾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是不是只是太阳病误下之后,一次又一次下之后才形成痞呢?成痞的病因不单是这一个。“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伤寒到五六天表邪往里传变,有呕、有发热,“柴胡汤证具”,这是什么证?柴胡汤证。柴胡汤证不应该下,“而以他药下之”,拿别的药下了。“柴胡证仍在者”,吃完了这个泻药并没成坏病,柴胡证还在。柴胡证还在应该怎么治呢?“复与柴胡汤”,辨证施治呀,柴胡证仍在那你就还给柴胡汤。

他底下加了一句,“此虽已下之,不为逆”,这虽然给他误下了但是不为逆,没变坏病这还不算大错。虽然不算大错,可是不应该下给下了,正虚了,他的肠胃虚了。因为肠胃虚了,所以他吃完了柴胡汤之后有反应了,什么反应?“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他吃完柴胡汤之后一定会“蒸蒸而振”,“蒸蒸”就是发热,“振”是发抖,他里头发热,发热之后浑身发抖。发抖之后呢?“却发热汗出而解”,然后,这个“却”当“然后”讲,然后他才发热,发热完了之后汗出,汗出完了之后就好了。这是吃完柴胡汤证之后的现象。那别人吃柴胡汤怎么没有这个现象呢?因为他给误下之后正气虚了。正虚的人吃完药都有反应,正邪交争啊,正气如果很充足,吃完药之后什么都不显的就出汗了,很快就好了,正气足啊;正气虚的人抵抗邪的时候费力,就会发生反应,蒸蒸完了就振、就发抖,振完了之后就发热,发热之后就汗出,汗出之后才解。

这是一种,这是误下之后柴胡汤还在,另外还有一种,“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这是什么?这是误下少阳也能变结胸。“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满又硬,还又痛,这是什么?是结胸,大陷胸汤证。

还有一种,“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如果见满不见痛的,这是痞证。那就“柴胡不中与之”,不能给柴胡汤吃了。给什么吃?半夏泻心汤,应该用半夏泻心汤。

在这一条里头我们学了什么?学了少阳病误下能变三种病:一个就是还是柴胡汤证,一个就变成大陷胸汤证,一个就变成半夏泻心汤证。所以说同一个病因,有三个不同的病症,治疗就用三个方法,这叫辨证。你凭什么给大陷胸汤吃?他“心下满而硬痛”啊。凭什么给半夏泻心汤吃?他“但满而不痛”啊。凭什么给柴胡汤吃呢?“柴胡汤证具”啊。这一条并不是详详细细告诉我们大陷胸汤是什么症状,半夏泻心汤什么症状,小柴胡汤什么症状,只是说误下少阳有三种变证,至于这三个方子怎么用,这里没说。

半夏泻心汤跟小柴胡汤组成相近,小柴胡汤的组成是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是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干姜、大枣。姜也不一样,小柴胡汤是生姜,半夏泻心汤是干姜。这些药物我们都学过了,黄连、黄芩治上热,干姜治下寒,跟我们之前讲的那个栀子干姜汤是一样的,栀子治上热,干姜治下寒。为什么用黄连、黄芩,不用栀子?这个是心下痞,栀子是心中烦,症状不一样,同是上热下寒症状不一样方子药物就不一样。另外人参健胃,甘草和中,大枣保护肠胃,所以这个半夏泻心汤治胃病最好。胃病症状很多了,他这个是什么症状呢?这一条没说,我们就不要去分析,因为下一条的生姜泻心汤药物跟它差不多,我们从生姜泻心汤证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证的症状来。

上一章:张锡驹·伤寒论第149条
下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149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