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53.太阳病…

伤寒论第153条

刘渡舟
刘渡舟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解析】本条论误治的坏病以及对坏病预后的判断。

太阳病治用汗法是正确的,但发汗有轻重缓峻之分,只有运用得当,才能中病有效。今发汗之后病未愈,发热恶寒反更重,说明发汗不得其法。然一汗不解,本可再汗,但医者辨证不清,又改用了下法,从而造成一误再误。发汗不当伤其表,误用下法又伤其里,致使“表里俱虚”,而“阴阳气并竭”。阴者,里也;阳者,表也;竭,乃正气竭乏,即表里气血俱虚之义。若脾胃之气受伤,而邪气乘虚内陷,致使气机痞塞、升降紊乱,则可形成心下痞证。“无阳”二字,在本论不止见于一处,成无己解释为“表证罢为无阳”,“阳”,非指阳气而言,而是当作表证讲,若与第28条的“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之文互参,其义自明。因此“无阳则阴独”,是说无表证而只有里证,即表证已解,只存在心下痞的里证。在这种情况下,本应选用泻心汤类方剂和胃消痞、益气补虚,但医者却用“烧针”的方法进行治疗,实属大谬。烧针本为治疗寒痹的疗法,若用之以劫汗而治痞,则反而变成致病因素的火邪。火气通于心,心居胸中为阳位,火邪扰于心胸,必见心胸发烦之证。

此证由于多次误治,病情不断演变,不仅邪气未去,而且正气也大伤,此时细心观察病情,对预后作出判断,则有重要临床意义。气色是脏腑气血荣枯状况的反映,青为肝之色,黄为脾之色,面色青黄不华,为肝气刑脾,木来克土之象。肤之外者为皮,由肺所主;肤之内者为肉,由脾所主。肤瞤动者,为脾肺之气两虚,皮肉之气不充所致,由此可以推知,其人的手足也必然发凉。见“面色青黄,肤瞤者”,脏气已大伤,故多“难治”,而预后较差。假令面色微黄,黄为脾之正色,微黄标志着胃气尚存。脾胃主四肢,手足温暖不凉,说明脾胃阳气不衰。胃气犹存而化源不绝,则能与邪相争,此虽是误治的坏病,但还是容易治愈的。

由此可见,对心下痞之证,还应注意面色的变化及手足温凉等情况,借以了解正气的强弱和阳气的盛衰。伤寒病的预后,多以阳气的盛衰为左右,因此对反映阳气情况的证候更应详察。

有很多注家认为本条难以解释,因而每每避而不释,有的注家虽作了解释,但也不够清晰,唯有成无己的注解还比较通顺,可资参考。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153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153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