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53.太阳病…

伤寒论第153条

胡希恕
胡希恕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遂发热恶寒”,这是一个褒贬之词,“遂”字用得非常好,太阳病不是可以发汗吗?发汗了,遂而到发热恶寒了。他说的是太阳中风证误用麻黄汤了或其他的重剂发汗了,错了!一步之差,随便就吃发汗药是不行的,咱们在临床上也不断看到这些问题,太阳病本来发热恶寒,“遂发热恶寒”,更加重其发热恶寒了,这个前面也有。所以发汗不合法,丧失津液而表不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嘛。

大夫一看发汗不灵,又给吃泻药,这就瞎胡来了,古人是有个中医的陋习,(大)发汗过去不好了,按序应该吃泻药。这都不对,太主观了,你得看他症状,(开始)发热恶寒,(用汗法之后)还发热恶寒,表还没解嘛,表还没解还应该解表,但是必须用桂枝汤,如果真虚可以用新加汤,(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都可以的。可是这个大夫又给吃泻药了,那么表邪内陷,“心下痞”。发汗虚其表,下之虚其里,所以说“表里俱虚”,脉内阴血虚,就是营虚;脉外卫虚,就是卫气(虚),所以“阴阳气并竭”,就是脉内、脉外的液体由于汗下失法都丧失了,都虚竭了。

“无阳则阴独”,古人以正叫作阳,你看“阴阳气并竭”,总而言之叫作阳气。这在《内经》上就有了,阴阳交就是啊。阴阳交,阳就指着精气,阴就指着邪气。这个也是。无阳则阴独,正气没了,而邪气独存叫阴独。“阴阳气并竭”,下面又接着“无阳则阴独”,这话不成话呀!他这是两所指:头一个指的脉内、脉外其气俱竭,第二个(指)正虚竭而邪独在,是这么个问题,这个地方都得搞清楚。

大夫一看不行了,人也虚下来了,他又加烧针,这烧针更不对头了,烧针也还是逼大汗,本来就津液亡失,邪独留,烧针热反助邪,而再逼使大汗,反伤其正,正益虚邪益盛,所以才“胸烦”。这个胸烦里头含着是心脏,阴阳气并竭,不足以养心,心烦而不安了。他搁个“胸”字。

“面色青黄”,青黄,咱们说黄中掺杂铁青色了,古人的意思说是木来克土了,其实就是光色无泽,黄而不润,暗中有青,这叫青黄。“肤☒”就是肉跳,人身上组织失去营养了,“阴阳气并竭”嘛,组织里头没有可以滋养的东西了,所以它跳。虚得相当厉害,“难治”。同上边那个“太阳少阳并病下之后,一方面心下硬,为结胸,一方面下利不止”(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也是个难治的病。那么这一个(本条)是难治了。难治就是不治!这是让大夫给药死了。

“今色微黄”,要是微微有点黄,尤其“手足温者”,胃气还在呀,手足温,也就是胃气还能达到四末,津液没到亡竭那个份儿上,所以还可望其生,还容易好,还能治。古人有一句话“不药,得中医”,所以有很多疾病,有病了别吃药,这(相当于)是个中等大夫。吃药就容易药死,上边这个(本条)就是的。

底下就要讲心下痞了。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53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153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