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54.心下痞…

伤寒论第154条

胡希恕
胡希恕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关上”以候心下,就是胃,以候胃。关上浮,说明这个地方有热,浮也主热。那么(热)结得浅,脉也浮,不沉,只是关脉稍稍浮,有热,而结得不重,所以痞常是这个样子的。这是结在上面,“心下痞,按之濡”,里头没有东西,所以胃也不虚,胃虚非痞硬不可。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这也可以吃泻心汤。大黄配合苦寒药下热,所以叫泻心,古人说心火,泻心就是去火、下火。

大黄、黄连二味药,但是量不重,大黄二两即6克,黄连一两即3克,“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麻沸汤就是滚沸的汤,就是汤打滚儿。二升,现在说就是两小碗。泡这个药,这叫泡剂。可是不要时间多了,“须臾绞去滓”,把滓子不要。分温再服,分两次,一次吃一升了。也有说生大黄泻下更厉害,这就看你怎么用这个药。有的说泻心汤比承气汤还凶,这(种错误观点)都是不看药量和用法(的缘故)。你要少泡一会儿啊,大黄溶解于水的成分非常少,怎么反倒泻下得厉害了呢?当然,熟大黄与生大黄(相比),生大黄是有力量。熟大黄是蒸晒之后了,把有效成分(已经降低),泻下的作用当然差了。

“渍之”与“煎”是一样的,生大黄“煎煮”比“渍之”还是有力量。(煎煮的)时间多,大黄的成分整个地溶解到水里头去了。“渍之”“少许时”,没大力量,这个我常用。所以我们用(本方)不用“绞去滓”,就把泻心汤搁到碗里头,拿开水一沏就行,少用点时间,把大黄拿出来,下次再用。这个(方子)不大泻。这个东西(条文的准确程度和具体解释)你准得通过临床,不然的话,就是随便说。你看看《伤寒来苏集》,柯韵伯说这个药了不得,“下”得(非常厉害)!他(柯韵伯)说“心下痞,按之濡”怎么能吃生大黄呢?其实我认为他们在临床上都没实际摸索过。这个方药不怎么大泻的。你要搁6克大黄,3克黄连,你们拿水泡,别泡时间多,你要泡,泡三十分钟、二十分钟还行吗?就是沏完了就拿出去,不怎么泻,光能下火。

这个方药非常好。但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用的机会不多。我都是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不光治心下痞,治衄血、吐血都相当好使。尤其衄血,那是百发百中,小孩子衄血都可以用。

林亿在这个地方说了几句话,“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那么林亿他们也不是随便就这么校对,他们也详细看了。他(林亿)说各种版本全是两味,大黄黄连泻心汤。但是后边附子泻心汤说是泻心汤加附子,可见泻心汤就是指的三黄泻心汤。那么他(林亿)说这个话,我认为有道理。但是只搁大黄、黄连行不行?当然也行,这也没问题的。但是不如三黄泻心汤好,我常用三黄泻心汤。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剂。

大黄、芒硝这个药,你配伍什么,它起什么作用。像我们前面讲大陷胸汤,它(大黄)配合甘遂下水的药,它就下水;那么配合苦寒的药,它就下火;要是配合消食的药,它就消食。所以大黄橘皮汤中的橘皮是个消食的药,要配合大黄呢?所以人吃(顶)着了,你用调胃承气汤搁点橘皮也很好。加上厚朴、枳实,它就消胀满啊。所以大黄、芒硝这两个药,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是祛毒的药。你配合什么东西,它就能祛什么毒。

专题: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来源:《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54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154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