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58.伤寒中…

伤寒论第158条

刘渡舟
刘渡舟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本条论述误下胃虚、痞利俱甚的证治。

凡表病无论中风、伤寒,都应发汗解表,若妄用下法,则是治疗之谬。误下必伤脾胃之气而引起表邪内陷。脾胃气伤,腐熟运化失职,则水谷不化而下注,故“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肠鸣音可闻而“腹中雷鸣”。此较生姜泻心汤证的腹泻为重,因此反映其脾胃气虚的程度为更甚。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故见心下痞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证。心烦与下利同见,正是升降失常,阴阳失调,上热下寒,火炎于上而水注于下的表现。医生见有“心下痞鞕而满”,误认为是泻下不尽所致,因此再用泻下,结果使脾胃之气更伤,斡旋升降之力更弱,以致痞满不仅不减,反而更加严重,即所谓“其痞益甚”。言外之意,呕、利、肠鸣等证亦会相应加剧。“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这几句话是自注句,说明此心下痞硬,并非胃肠积热所致,当然不能用泻下的方法去治疗。而是由于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机滞塞,上热下寒,即所谓“客气上逆”所引起,故应以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甘草泻心汤原方中本没有人参,根据前半夏、生姜二泻心汤均有人参,《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所载之甘草泻心汤皆有人参;而本证为下后胃虚痞利俱甚之证,故益胃补虚之人参在所必用。若加入人参,本方与半夏泻心汤药味相同,故亦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因屡经误下,脾胃之气甚虚,治应重在补虚,故重用甘草取其补中益气。脾胃之气得复,升降调和,阴阳通达,则痞证得除,下利自止。

本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有心下痞及呕、利等证,但本证之特点在于痞利俱甚,以此可作鉴别。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158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158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