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65.伤寒发…

伤寒论第165条

恽铁樵
恽铁樵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中,《玉函》 《正脉》作“下”,方本、汪本同。

程应旄云:“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较之“心腹濡软,呕吐而下利,为里虚”者不同。“发热汗出不解”,较之“呕吐下利,表解者乃可攻之,竟用十枣汤”者又不同。况其痞不因下后而成,并非阳邪陷入之痞,而里气内拒之痞。痞气填入心中,以致上下不交,故呕吐而下利也。大柴胡汤虽属攻剂,然实管领表里上中之邪,总从下焦为出路,则攻中自寓和解之义,主之是为合法。

丹波元简云:按,《金鉴》云:“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此说似是而实非也。所谓下利,乃是热利,若改作不利,则与小便何别?可谓失考矣。

铁樵按:程注以“里虚”及“表解”两条比较,为言“十枣汤”有疑义,自不可同日而语。大柴胡方中,既有大黄,当然是里实,且此所云心下痞硬,必是连及胁下者,云“呕吐必口苦”者,盖胸胁痞满,方是柴胡的证。里面是实热,而兼少阳则口无不苦,经文简单,读者当自己理会也。至于《金鉴》改“下利”之“下”字为“不”字,全书实无此句法,丹氏驳之甚是。然热利何以当攻?亦一问题。鄙意旁流与协热利,皆体工反应之见证。

肠胃皆主降。所谓降,谓使食物下行也。自食物下咽,在食管中,即起降之作用。其方法:食管之壁,包裹食物处,略略膨胀,食物所在之上部管腔与下部管腔则较小,然食物上部之管腔收缩力甚大,下部之收缩力较小,如此,食物下降则顺,上行则逆,故下咽不久,便达于胃部。至胃中,则略停顿,以营消化工作。消化既竟,胃之迫食物下行,亦如食管。胃腔上口收缩,下口开放,食物仍是上行则逆,下行则顺。继此至十二指肠,再营消化之工作,是为第二次消化工作。二次工作既竟,然后入于小肠,此时则有吸收与分泌之工作。小肠壁膜吸收精华,使入血分,以成血液。与小肠相通之肾脏毛细管,承剩余之液体,以事排泄。继此,食物入大肠,已成完全之粪块,仍复迫之下行,至于直肠,以出肛门。故食物从入咽起,至出肛止,一路下行,非由其重量为地心吸力吸收而下行,乃生理作用迫之使下行也。从咽至胃,其行速,在胃中因须营第一次消化工作,则停顿;入十二指肠,因须营第二次消化工作,则亦停顿;入小肠,因须营吸收与排泄之工作,则行缓;入大肠,因既成粪块,亦行缓;入直肠,则无复余事,乃行速。胃下口曰幽门,有括约筋司启闭。凡食物之未完全消化者,不许通过。是幽门括约筋之设施,其目的在使食物得停顿胃中,而不致急遽下行。观直肠之设施,可以悟大小肠之回环曲折,因各种工作之未竟,有借此回环曲折,使其行迂缓,得各部分从容竟其工作之意味。又从咽至胃,迫食物下行之方法,在上部收缩,下部微弛。在胃与小肠,则收缩方法之外,更加一蠕动。在大肠,则蠕动方法之外,更于肠壁放出液体濡润之,以为之助。故吸鸦片者与患脏燥者,容易病便闭与积聚,即因大肠壁不但不放液汁濡润,且吸收粪块中黏液,致令非常燥结故也。又胃中之消化工作,乃磨砻

消化兼化学消化者,十二指肠之消化,乃纯粹化学之消化。胃中之胃酸,十二指肠之胆汁、膵液,其重要成分也。然观于粪便中之有胆汁,尿液中亦有胆汁,则可知胆汁不但有消化作用,兼有迫令食物下行之作用,胆汁亦主降者也。因此,可以悟得《内经》“苦降”之义。而川连所以能治呕,正因胃气上逆,得苦则降之故。患肝病者,往往便闭,其甚者致作恶、呕吐,皆因肝郁胆汁不能循常轨输送至十二指肠,第二次消化工作不健全,故胃逆胆汁入小肠者少,粪便不能下降,故便闭也。

至于泄泻,就实地经验言之,大都是寒。感寒固泄,饮冷亦泄。再就药效执果溯因以求之,泄泻为寒因亦确。理中之姜、术,附子理中之附,乃至治霍乱之十滴水,皆大热之品,而能止泄洞,为昭然共见之事实也。西医籍用药,大都无所谓寒热,独于泄泻,则谓与冷热有关。谓冷则肠蠕动亢进,故泻,热则反是。故涤肠当用略凉之水,热则不效。顾肠之蠕动,亦神经为之。通常冷则能安神经,以故热病预防脑炎,则用冰枕。何以肠病得冷反使蠕动亢进?是可知温凉各有所宜。头部虽严冬冱寒,苟御狐腋之冠,老年尚嫌其大热;腹部虽盛夏酷暑,苟为风露所侵,即疼痛而雷鸣。中医籍太阴指脾,然不当死煞句下。腹部者,太阴之领域也,故伤寒太阴证,重要之证据曰腹满。少阳指胆,亦不当死煞句下。头目乃少阳之领域,故头昏目眩者,谓之肝阳胆火。惟其如此,故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而阳明从燥化,太阴从湿化,乃不烦言而可解。十二经之阴阳太少,皆本此意,推勘入细之言耳。昧者不察,一开口即云太阴湿土、阳明燥金,求其故而不得,造为种种曲说,复不能明《内经》之旨趣,专拾一二玄谈,借其艰深,自文浅陋,愈趋愈远,遂至不可究诘。是则晋唐以后先哲,亦不得辞其咎也。

至于旁流为反应,其事极易明了。吾尝谓各种疾病,皆体工之本能驱逐病毒而起之变化。例如咳嗽,乃因气管内有作梗之物而起之反应,是咳嗽非病,前已言之,兹不复赘。旁流之为反应,其理正同。因病热之故,肠中起变化,当消化者既不得充分消化,当吸收者复不得充分吸收,于是养生之食品反为胃肠之阻梗,生理乃起反应,欲驱而去之。其去之之法,不外乎肠蠕动与肠壁分泌液汁。驱之不去,则蠕动愈剧,而分泌愈多,剧则痛,多则泄矣。凡治病之法,无非顺生理以药力助之。苟见泄泻,不知其为旁流,而用理中以止之,是与生理为难也,则其治为误,其病当剧。以承气或麻仁丸下之,则为顺生理之所需求,而以药为之助,是为正当之治法,而其病当退也。所谓协热之利,亦属反应者。协热多半由于误下。误下则表热陷里,其在胃者,则温温欲吐。温温欲吐之意义,因热聚于里,胃中不通,则体工起反应而驱逐其热。其驱逐之法以呕,而药力复持之使不得呕,故温温欲吐而复不得吐。其在肠者,则蠕动以为驱逐,逐之不得,更分泌液体以佐之,则为利。协热之利,虽由误下而来,然下之则为顺生理之需求,故虽因误下而陷,有时揆度形势,仍当用下法以为救济。若呕且利者,纯用下法,则中焦因抵抗药力之故,或更呈剧烈之反应,而协热又不得不下,于是用柴胡疏达少阳,以安胃气,一面仍用大黄以治协热,遂成大柴胡表里分疏之局。此其斡旋之功,用意之精,在二千年前有如此医术,洵不愧“医圣”两字。夫岂西国之希伯克来,东国之吉益东洞,所能望其项背者?自金元以迄盛清,医家无有不尊仲景者,然真能知仲景者,实无一人。刘河间仿大柴胡法,制双解散,以麻、桂、硝、黄并用,是仅懂得表里分疏,彼又宁知大柴胡之为方,有如许曲折?故以双解散与大柴胡比较,貌似神非,精粗判若霄壤。余因简单言之,必然解人难索,故不辞词费,备论之如上。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16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