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74.伤寒八…

伤寒论第174条

胡希恕
胡希恕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也属于在表之证,这个病一开始也类似伤寒无汗,所以冒以“伤寒”,那么到“八九日”的时候,风湿相搏的证候才明显发作。所谓风湿,这个人平时多湿,如果感冒,风湿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得风湿症,风湿症现在说就是风湿(性)关节炎了。这个(风湿)并不像太阳伤寒那个疼法,这疼得相当重,所以说“身体疼烦”,疼而且还烦,疼的程度,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一碰就疼。“自转侧”者就是拿自身的力量来翻转身子,要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是这样子,他自己不能够用自力来翻身。

“不呕”,说明里头没有停饮;“不渴”,说明里头没有热。这就是说没有少阳证、没有阳明证。少阳证咱们前面讲了,都呕。那么说虽然(伤寒)八九日,它不是传半表半里而发生少阳病,所以不呕;也没有传里发生为热结于里的阳明病,所以他也不渴。

“脉浮虚而涩”,虚和实是对待(对应)的脉。虚实,我们按脉一点没有力量,脉的跳动没力量就谓之虚;那么应手有力就谓之实。虚者主虚。涩,涩就是滑的对待(对应的脉)。脉有涩有滑,涩就是指下感觉脉内血行不流利;如果我们按脉,里头真像有血,上下流动挺滑利者,就谓之滑。涩,是主于血少。那么“脉浮虚而涩”,又浮,又虚,血又少,脉这样子,虽然是表证,但陷于阴虚证了,就是阴证的虚证了。

所以不能只是用桂枝汤,他用桂枝附子汤,就是前面讲的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

附子这个药,咱们讲过,它起亢奋作用。咱们后世说它回阳,(我认为)它也不光只是回阳,凡是机能陈衰,附子这个药都能够起亢奋作用,恢复机能,这是一;第二点,附子这个药是个温热药啊,那么它祛寒湿。所以你看《本草》上就有了,它是“祛踒躄”,躄就是疼,治“风湿拘挛”,就是不得屈伸,附子有这个作用的。所以我们治风湿痛,大概不用附子的机会很少。那么也有这一个(例外),阳性证就不用它(附子)了,要是阴性证是一定要用它的。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那么这一个方剂里桂枝、附子都加重。桂枝这个药也可通利关节。治表证的身疼痛也就是有桂枝作用。那么关节疼呢,当然还是以桂枝汤为主。由于阴虚证(胡老特指阴性虚证),他去寒性的芍药,加上附子,以治关节疼。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如果这个人由于小便自利丧失津液,这个也是脉浮虚,血虚津液也虚。那么大便因硬。这个“大便因硬”不是实证,不是咱们说的承气证不大便。这个纯粹由丧失津液而来的,“小便利”。在仲景这个书上,小便自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小便频数,小便失禁”这一类的意义。那么由于“小便频数”而造成的“大便硬”,这个就不能发汗了,不能用桂枝汤了。所以他用上边这个方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这个地方有些人学到这儿就很奇怪:津液虚为什么还利尿呢?

术、苓这两种药,就是白术、茯苓,白术咱们现在用都是苍术了,古人这个术他不分的,术和茯苓这两个药,既能治小便不利,同时也能治小便利、频数,小便自利它也治。尤其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频数,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很多。我们用附子配合苓、术也行。像那个真武汤都很好使的,像金匮肾气丸也治这个。

(本条去桂加白术汤)这个由于机能陈衰,膀胱的括约肌松弛,收摄不了水,所以有点水就便。那么由于小便频数影响到大便硬,这时候不能发汗。这个在《金匮要略》有这么一段,说“小便数,大便再泻,皆不可发汗”。(本来小便数就)丧失津液,发汗就是损失人的津液。所以遇着小便数,(就不能再发汗)这也是我们前面讲的发汗的禁忌之一。由于小便亡失,津液亡失,而造成的大便硬,你非要治这个小便不可。

那么这个方药(去桂加白术汤),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而不自利,大便也就不硬了。同时附子、术这两个药配合起来,是逐湿解痹的。后头方剂上也有,你们看一看。

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这五味药,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本来这个方子(桂枝附子汤)没有另立一个方名的必要了。咱们前面(第22条)讲过了“桂枝去芍药加附子”。那么古人用药严得很,这个方子(桂枝附子汤)你看看,分量(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一样了。(桂枝附子汤)桂枝搁四两,附子搁三枚,那个(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才附子一枚。由于他是治痹痛,附子、桂枝需重用,所以方名也变了。就是药量不同,主治就不一样。附子在这个地方就是除湿、解痹、解疼。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就是上面那个方子(桂枝附子汤)把桂枝去了,另加一味白术,加四两。其他的都一样。我们看看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语。他说“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一天把这三剂药都吃了。古人是一煎,一回就煮三剂药。“其人如冒状”,这个人感觉头沉。冒,就是头如覆物谓之冒。“勿怪”,这你不要害怕。“是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这就由于附子、术这两味药,并走皮内。它在体表这个皮内逐水气。水气没出,攻冲头脑,感觉头冒,是这么个缘故。那么水气一除,就没有这个情形了。

“法当加桂四两”,他说这个方子,依法应该加桂,因为风湿在表。“此本一方二法”,那么这个去桂,根据病情不同了,这就是一个方子,两个方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为什么去桂呢?就由于大便硬小便自利,这个(情况)不得发汗。桂枝不但发汗,它也利小便。它(桂枝)治气上冲嘛,咱们说了多少次了。你看看利小便的方药里都有桂枝,没桂枝的很少,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很多(都含有桂枝)。桂枝治气上冲。凡是气上冲,都诱导水往上,而不往下走。所以利小便的方药,用桂枝使着往下走,所以桂枝主要治气上冲嘛。那么本来小便就自利,就是下边不禁,你再把气往下震(桂枝使着往下走),就不对了。所以桂枝必去。这是因为桂枝其一能治气上冲,能利小便;其二桂枝它又解表,不能再发汗了。所以把桂枝去掉了。那么(桂枝去桂加白术汤)主要的是,一方面祛湿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恢复大便硬。

所以对这个意义,初学的话,一看,唉呀!大便本来就硬,再利小便,大便不更硬了吗?白术不是光利小便,它能够治小便自利。就像咱们用酸枣仁,也治失眠,也治睡不醒,觉睡得没完没了的,就是说也治嗜眠。总是在(两个对立机能中的)一个机能方面发生障碍(时应用)。所以枣仁古人说是生的治嗜眠;熟的治失眠,(我认为)不是那个事儿。你们临床上用一用,我用过枣仁,就是一般的生枣仁也治失眠,同时它也治嗜眠。只是这个病人由于虚而造成的,用那个方子(枣仁)都可以的。

那么术和茯苓利尿药也是一样的(也能双向调节)。要看配伍的关系。要配伍桂枝它(术和茯苓)是利尿,要配合附子,它(术和茯苓)也利尿。但是由于机能的陈衰,影响到小便自利,它(术和茯苓)也能治小便利。所以这个地方,不是一个药的作用,你光看它在临床上的一面儿(而不是双向的作用)还是不行的。(术和茯苓)与附子配伍,你看肾气丸,在《金匮要略》里就有。女人有转胞,“转胞”什么意思呢?所谓“胞系了戾”(liaoli)嘛。就是往膀胱去的输尿管,有折叠扭转的情形。“折叠扭转”怎么个意思啊?咱们现在西医常说“肾下垂”,那个也属于肾下垂类。肾下垂了,输尿管往下压力使着它扭转或折叠,尿由肾脏往膀胱里头去受了障碍。她就小便不利,所以用八味肾气丸也能够治(这种病),它就有附子的作用,同时那(肾气丸)都是强壮药。像山萸肉、生地等都是的。它能够恢复紧张力,使下垂的这个脏器恢复至正常的位置上来,所以这输尿管又直了,小便就出来了。

所以中医辨证,必须要辨“寒热虚实”。真正虚证的小便不利,用它(肾气丸、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行;要如果不是虚证,有害无益。所以咱们不能说拿哪一个方剂利小便,哪个方剂治小便自利。你临床遇着就用,也不行的。你总要分清楚是虚是实?那么这与脉与证都有关系。所以(本条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脉浮虚而涩,是一个阴证的虚证这么种证候,所以脉有时候还是要知道的。

这一段是“风湿相搏”这类的病。这在临床上也常遭遇的。不过我们用的时候,这个方剂我有变化。桂枝汤治这种病是非常好的,那么我就把这两个方子混合起来用。一般用整个桂枝汤就行。他不是这样虚衰,桂枝汤整个用也可以的,然后加术、附。这个(桂枝汤加术附)你们可以试验。治一般的关节炎相当好使,我经常这么用。就是桂枝汤原方加附子、苍术。

那么(本条方后注)说“其人如冒状”,附子这个药有个反应,要大量用(容易发生)眩冒,不但冒而且还晕,甚至于像喝醉酒,还要吐。这都是(附子)用过量了。那么我们开始在临床上用这个药,附子不要大量用,逐渐增加没事的。那么开始,你要用个三四钱、四五钱这都没问题的,总而言之,逐渐往上增加。附子中毒,那得用到七两,附子碱就可以药死人。少用没什么关系的。

桂枝也可以加量,要疼得厉害,也可搁四两(桂枝),就用桂枝汤原方,加附子、白术。一般风湿、类风湿都有用(桂枝汤加术附)的机会。以至于骨刺这类的病,就是骨质增生,无论脊椎、颈椎。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他如果是偏侧痛,尤其骨质增生有(偏侧痛),它压迫神经,他不是整个的,哪一方面(侧面)着重了,哪一方面就疼得厉害。那么这要加大黄。这是我们后来要学了。大黄附子细辛汤它治一侧痛,古人通过临床这种结论,每每是有效的。大概骨质增生这类病,都是一侧痛的多。加大黄不要加太多,我们一般加6克就可以的,顶多加10克。这很好使,骨刺我也治(过很)多了,就是骨质增生这类的。就用桂枝汤加术附加大黄。当然痹证也不是只是这一个方子。咱们今天讲这个方子我说(这就重点提提),但是以这个方证为多。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开会,拿出来这个“桂枝汤加术附”做一个定方,治关节痛。使用了一阵,大家还都说挺好使。后来不知怎么样了。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74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174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