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21.阳明病…

伤寒论第221条

刘渡舟
刘渡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

“阳明病,脉浮而紧”,与太阳伤寒之脉相似,但从“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之证可知,此并非太阳表不解,而是阳明表里热盛的反映。阳明经热盛可见脉浮,阳明腑热盛可见脉紧,今浮紧同见,则知阳明热虽盛,而里却未成实,仍为阳明热证范围。热蒸于上而津伤,故“咽燥口苦”;热壅于里而气机不利,则“腹满而喘”;邪热充斥于内外,经气不利,则“身重”。本证属于阳明的热证,则非汗、下之所宜,当用清热之法治之。

若误将脉浮紧、发热辨为邪在表,而用辛温发汗法治疗,则必助热伤津。热扰心神,神失濡养,则会导致躁扰、昏乱、谵语等变证丛生。“愦愦”,即昏乱、神识糊涂的意思。若加烧针以劫汗,不仅伤心液,而且有惊恐伤肾之虑。心肾受伤,水火不能既济,肾水不能上滋,心火不能下交,故怵惕烦躁而不得眠。若下之则伤其胃气,使胃中空虚,邪热乘虚而入。无形之邪热动犯胸膈,即“客气动膈”,则见心中懊憹、烦郁特甚之证。因其证属于郁热,故以舌上黄苔为凭。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而除烦懊。

栀子豉汤是治疗太阳热郁较深,而阳明热郁较浅的膈间火郁证的主方。取栀子轻清苦泄、豆豉轻宣透邪之作用,既不令其热竭津液,又不令其邪气入胃,使郁热之邪得清则病愈。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221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221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