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21.阳明病…

伤寒论第221条

胡希恕
胡希恕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节儿你们看看,跟前面“阳明脉迟”(208条)开始是一样的。

“脉浮而紧”,这是太阳伤寒脉。“咽燥口苦”,这是少阳,少阳证。“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一系列症状都是阳明病。“身重”说明身上还有湿。

那么这也是三阳合病了,不过着重在阳明病,所以这个不说是三阳合病了,说是个阳明病,因为阳明病的这个证候特别明显,尤其是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那么这也是三阳合病,你看看这个阶段上不能吃泻药,不能够用承气汤。

前面那节,208条你们看看更好,“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这一段是不可吃大承气汤的,不但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不可以用,所以他搁个“虽”字,虽然汗出不恶寒,这是阳明病的证候已显了,但是这个时候“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吃泻药,不能够下。

你看这一段(本条与208条)前后对照就看出来了,那一段(208条)也有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身重,(本条)这也有“腹满而喘”,差个“短气”,但腹满而喘就包含着短气了,喘了就是短气嘛。所以(本条)这个纯粹是内热有了,但是身还有湿,不过(本条)这个湿轻了,不像上边三阳合病那个湿(219条),三阳合病那个湿“身重难以转侧”,那个(湿)沉得厉害,而(本条)这个就只是身重而已,还搁到最后,这个湿比较少,阳明病偏多,所以(本条)叫阳明病,不叫三阳合病了。

但是既然身重,就不能吃泻药,说明里头还没成实。

那么这时候发汗行不行呢?更不行了,因为里热不能够发汗,“若发汗则躁”,一发汗,夺其津液,那么热更盛了。“心愦愦”,愦愦就是闷、乱。咱们说的昏愦就是这个愦,昏乱、糊涂,那么是热攻冲头脑了。“反谵语”,这就是胃不和的一个倾向了。这个时候你们看看用什么药?这个“反谵语心愦愦”这个情形有用承气汤的机会,但是他没说。

那么开始呢,“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个正可以用白虎汤,是没问题的,因为和前面这个三阳合病(219条)是一样的,虽然偏于阳明,但是并没达到胃家实的证候,而且脉还浮,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够清肃内外之热了。

经过发汗药,阳明病就怕津液丧失,本来津液就有些不守的样子,蒸蒸汗出,所以最怕发汗,一发汗再夺其津液,马上里头就干,所以一发汗则躁。躁和烦还是不一样的,烦是热,躁是乱,所以我们在三阴篇上讲:躁是不好的现象,躁则扰、乱。那么就是言其胃中干,与胃气不和的这个情形比较重,不是光烦热而已了,而有“心愦愦”,人有闷乱、糊涂,说胡话,那么这时候有用承气汤的机会,但是不一定得用大承气汤,所以他没说(具体用哪个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者小量用都可以的。

那么这一篇着重在下。任何人到这时候也不会用发汗药,所以他没明点出来。

若加烧针,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烧针逼取大汗,比发汗还厉害。“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怵惕就是惊恐,这个前面也有,就是咱们说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或者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用这类方剂治这个惊狂。所以对于热,以火激热则更热了。

那这个(怎么治疗)他也没提,因为在这个情形之下,前面既有(相关内容,这里就不重复),他在这注重“下”,因为阳明病注重下。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用泻药的,“若下之”,胃不实,所以“胃中空虚”。空虚,什么都没有呀,由于泻药而使之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胃虚了客邪之气都往这块来,所以“客气动膈”,客气动膈就指着客热邪气动胸膈,所以“心中懊☒”。“舌上胎者”,舌上也有苔,大概这类都是白苔了。“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治其虚烦。胃里头没有实,胃中不实,这就说发汗、吐、下后虚烦的证候,所以,下不得的,一“下”就变成遗热不去,但是胃还虚了,所以发生虚烦的这种心中懊☒的症状。

那么病变连续举三个,底下这两段(222、223条),全是这一段的,《医宗金鉴》把它们搁到一起了,还是对的,这个书呢,都分开了,分开了也行。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221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221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