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23.若脉浮…

伤寒论第223条

刘渡舟
刘渡舟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碎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析】本条承前两条,进一步论述热与水结于下焦的证治。

本条可做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应与第234条的误下之后相连接。也就是说,因误下之后,热邪深入下焦,下焦指肾与膀胱,它们一为水脏,一为水腑。热邪与下焦水液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热为阳邪,气腾于外,故见脉浮;热与水蓄,津不上承,故渴欲饮水。另一种认为,应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相连接。白虎加人参汤证本有发热,脉浮滑,渴欲饮水之证。若饮水多,汗出也多,水随汗泄,则不能形成蓄水证;若饮水多而不能汗出,水无出路,则必然停蓄不行,形成下焦蓄水证。由于因热而蓄水,水与热互结为病,故证见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虽然两种解释不同,但最终形成水热互结证则是一致的看法。

治病必求于本。下焦蓄水之本,主要病变在于肾和膀胱。其中因肾阳虚寒,不能温阳化水而致水饮泛滥者,则用真武汤温阳祛寒以镇水;因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蓄水者,当与五苓散助气化、利水邪以行津液;今因热盛阴伤,水热互结于下焦者,则用猪苓汤清热育阴以利水。可见虽然都属下焦蓄水,但却有阴阳、表里、寒热的不同。

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茯苓兼以安神定志、交通心肾;泽泻能行水上,使水之阴津上滋,故在利水之中兼补阴分之不足;滑石清热利水通淋,导热下行,实有调和阴阳升降的意义;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味厚而甘,以滋真阴之虚。陈修园总结本方为清热育阴利水之法。

临床经验证明,用猪苓汤治疗以下疾病,多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1.急性肾盂肾炎

症见发热,溺血,心烦不眠,腰中疼痛,脉弦细,舌红少苔者,以本方加旱莲草20克至30克,三七粉1克(冲服),女贞子10克每多获效。

2.肾结核

症见尿血,腰痛,五心烦热或伴有低热,脉弦细数,舌红少苔者,可用本方加一些滋阴药如生地、天冬等。

3.妇人泌尿系感染

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发热,心烦,脉细数,舌红者为宜。

以上原文第234条、235条、236条连为一体,是论误下阳明热证所导致的三种证候。张仲景连用五个“若”字,以示设法御变的灵活性,并提出相应的救治方法。柯韵伯将此总结为阳明病“开手三法”,即阳明热邪内入,或上、或中、或下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治法。热在上者,以栀子豉汤清宣火郁;热在中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热在下者,以猪苓汤清热育阴以利水。从而为辨治阳明热在三焦提出了辨证纲目。

专题: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来源:《伤寒论诠解》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223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223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