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52.伤寒六…

伤寒论第252条

刘渡舟
刘渡舟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燥热下劫肝肾之阴的证候及急下存阴的意义。

“伤寒六七日”,言其发病过程已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指肝肾之阴被燥热劫夺的证候。“了了”,分明之意,“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分明,此为病人自觉症状。“睛不和”,即两目呆滞,瞳子不能瞬动,乃为他觉症状。由于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阴被劫,不能上注于目,故视物不清。瞳子为肾所主,肾水不足,不能上注于睛,故致睛不调和。“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本属肝肾真阴虚损之证。但其人“大便难”而不通,身又有微热,说明里热深伏而腑气不通,故曰“此为实也”。张仲景此处以“大便难”、“身微热”,画龙点睛地指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之证,缘于阳明燥热之实。此时虽然只见大便难、身微热,而不见典型的阳明里证和外证,(如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手足濈然汗出等)所以叫“无表里证”,但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真阴欲竭之象已见。说明真阴危亡立待,症情危重,法当急下以存阴,而不能徘徊犹豫。

《伤寒论》总的治疗法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其中存津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汗、吐、下是祛邪外出的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祛邪而不伤正。太阳病汗法,有“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的要求,就是为了保护阳气、阴液不受损伤。二即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也是保存津液的一个方面。燥热太甚,必然下劫肝肾之阴,要想保阴,必须急下,把肠中燥热驱逐体外,才能保住下焦阴水不涸。可见存津液不仅是治疗方法问题,也是治疗的出发点和目的问题。因阳明燥热而致阴精枯竭,正气大伤,若能及时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犹如釜底抽薪,既能祛除邪气,又保护了阴液,这就是急下存阴的方法及意义。

选《经方实验录》急下存阴医案一则:

“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惟满头剧痛,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

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盖阳明燥气上冲巅顶,故头汗出,满头剧痛,神识不清,目不辨人,其势危在顷刻。今一剂而下,亦如釜底抽薪,泄去胃热,胃热一平,则上冲燥气因下无所继,随之俱下,故头目清明,病遂霍然。非若有宿食积滞,腹胀而痛,壮热谵语,必经数剂方能奏效,此缓急之所由分。是故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积,宜加辨别,方不致临诊茫然也。”

一般注家认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燥热灼伤肝肾之阴,阴精不能上注于目所致。但《经方实验录》作者曹家达却认为是阳明燥热之气上冲头目的结果,还指出头痛与头汗出,也与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病机一致,均是阳明燥热上攻的反映。曹氏以燥热上攻阐发了急下证的病机,并补充了急下证的脉证,对学习本条和指导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252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252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