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59.伤寒发…

伤寒论第259条

刘渡舟
刘渡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解析】本条论述寒湿发黄证治。

本证见“身目为黄”,故属黄疸。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阳黄是湿热发黄,属实证;阴黄是寒湿发黄,多本虚而标实。湿热内蕴,热不得越,湿不得泄,则可发阳黄。若得汗出,则可使湿热泄越,而不能发黄。今“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说明其发黄的原因不在于湿热而在于寒湿。寒湿在里,脾阳必虚,发汗则阳随汗泄,使脾阳更虚。寒湿不运而内郁,影响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发身黄。

阳黄与阴黄虽均为湿邪,但一为胃腑有热,湿与热合;一为脾脏有寒,湿与寒合,病机不同,治法迥异。阳黄即湿热发黄为阳明有热,其治可下;而阴黄即寒湿发黄为太阴脾寒,就不能用攻下之法,治当温中散寒除湿。即所谓“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论中未提及具体治法,可考虑选用茵陈五苓散,若阳虚较甚者,可选用理中汤加茵陈,甚至选用四逆汤加茵陈。

本条侧重于论述寒湿发黄的病因、病机,而其证候叙述不甚详尽。从其病机推断,并根据临床所见,寒湿发黄一般多伴有脾虚寒湿之证,如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脉沉迟无力、舌胖而淡嫩等。而其黄色晦暗不泽,则又与湿热发黄鲜明如橘子色明显不同。下文即介绍湿热发黄证治,可与本条对比鉴别。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259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259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