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346.伤寒六…

伤寒论第346条

胡希恕
胡希恕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凡太阳伤寒,六七日以前本该不利,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呢,“便发热而利”,这不是好现象,这说明六七天不利的时候,正是正邪交争的时候。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正败了,邪胜了,所以发热是邪,而利是正不守了,这也说明是胃(的问题)了。

中医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正邪交争!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也要注意这个。以前他本来不发热,现在发热,邪胜了,那么“而利”就是正败了。如果其人再“汗出不止”,下利伤人津液,汗出更伤人津了。既下利又汗出这是个虚脱的现象,什么虚脱?精气,就是津液。那非死不可。这个(正邪交争)《内经》上讲得很好了,我给说过多少回了,在《内经》上“评热病论”说“今邪气交争于骨肉”。

伤寒指的是太阳伤寒,前面都是啊,伤寒这个阶段,就是太阳伤寒这个阶段,这是邪在表,这个时候啊,是人的精气和邪气拼斗,《内经》这段说得很好啊,叫作“阴阳交”。那段你们好好看一看,这对我们研究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很起作用。所以六七日不利者,正是正邪交争阶段,就是人的机体打算由表以发汗的作用把邪给解除。《内经》里这么讲的,如果汗出,邪退了,他不发热,那就是正胜而邪退了,那个书上(《内经》)说这是“精气胜”;那么反之,自汗出而反发热,这就是邪胜了,这个出汗则精气往外流了,所以叫“阴阳交”。开始这个阳、这个正,在里头,而邪气在外头。阴阳交,这“阴”就指着邪气说的。这一段也是,虽然汗出,这个汗出不止,是精气尽量往外泄了,邪留到里头了,发挥作用了,就发热。

怎么叫有阴无阳呢?是光有邪气了。你看看这个书(《伤寒杂病论》),正气指着阳,就是津液,所以注家都搞错了,都搞错在这一点,历来的注家认为这个“阳”都是热。《内经》上阳指的是津液,指的是精气(按:很多人也把《内经》的阳解读为热,故胡老也曾在90条提及《内经》的阳为热,认为这可能是对《内经》之阳有不同解读的缘故),张仲景的书也是(这种观点),他说“此无阳也、阳气重也”。你看麻黄汤证,“阳气重也”,阳气重不是热重于表,是由于老不发汗,津液充斥于外。所以津液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阳)都不是指的热。

这一段更明白,由于大汗出不止,人发这么高的烧,哪儿来的没有热呀?“此无阳也”。所以(很多)注家就不是全面看问题,也不看旁的书。所以“有阴无阳”,是只有“邪”而无有正!“正”都跑哪儿去了?汗出不止与下利丧失津液,津液亡失殆尽了,人就完了。津液怎么亡失?胃败了!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346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346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