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经方 » 健忘斋医话

下法

冉雪峰
冉雪峰

三承气汤,大黄均用四两,是其所谓大,所谓小,所谓调,其关系原不在大黄。大承气厚朴加大黄一倍,小承气厚朴减大黄一倍,调胃承气则朴与枳并去之。其方制方名承气,重在气字, 意义甚显。然大承气大黄后煮,小承气大黄合煮,调胃承气大黄先煮。前贤均潜心读过,学者辨彻。

桃仁承气汤下血分。胞中为血室,系贮血之所;膀胱名水府,系储尿之所;大肠出魄门系传导糟粕之所。三者连接,祗隔薄膜,前为膀胱间膈,后为大肠间隔。以故膀胱热结,可蒸动血室血自下。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可藉大肠为出路。盖膀胱之热,可侵袭血室,而血室之热,亦可泄之于大肠。此证之生理、 病理、治疗,而其不明晰者也。

麻子仁丸系小承气加减,前贤多释为润下,比诸承气缓和, 其实非也。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胃阳偏强,化机或几乎停熄。故用小承气平偏亢之阳,用麻仁、杏仁启垂绝之阴。麻仁含有麻醉大脑物质,杏仁含类似氤酸物质,芍药为足太阴专药,中含安息香酸,为承气进一步疗法,非承气退一步疗法。兴奋而为润沃, 其斯为疗阴绝、脾约之的剂乎?

泻心汤渍取清汁、重药轻投,变治实为治虚,变治中为治上,此仲师方剂之妙。千金生地大黄汤,亦均用汁,甘寒苦寒化合,加添血中水分,减少血中温度。泻心汤是泻热而兼清心火,生地大黄汤是泻热而兼益肾水。泻热之力后方不如前方,补虚之力前方不如后方。仲师之方,惟孙氏能体会之,亦惟孙氏能变通之。

金匮大黄附子汤、千金温脾汤、外台桔梗白散,三方均温下药。第一方温泻其下,第二方温泻其中,第三方温泻其上。三承气分大、小、调,是横的;此三方分上、中、下,是竖的。然其论为寒下、温下,而其治疗目的为下、为邪实、为闭结,为通因通用则一也。此三方与三承气一例,用处甚多,不仅拘拘条文所叙各证治也。

金匮附方:外台走马汤、千金备急丸,亦系温下之方。一则用巴豆,而佐杏仁之含氤酸,其促助之;一则用巴豆,而佐干姜以助大热,佐大黄以助其下。二方药力颇大,靡阴不消、靡坚不擢、靡积不散,较前上中下三方又进一层。而走马汤之药生用捻取白汁,其行尤急,其行更速,走马状其快,准今名词,当易作电击性云。

中医下剂,多用大黄为主药,大黄内含卡太林,能刺激肠壁故下。含草宁酸,能收缩肠壁止泻。故服大黄泻下后,每呈闭涩状态。芦荟功同大黄,少用健胃,适量攻下,而其相反收涩作用。考当归芦荟丸、芦荟使子散等,仅用于除热疗疳。予所编《大同方剂学》,将用芦荟之更衣丸,列入下门,盖博采西法,而推广其用云。

大黄下性,并不暴悍,西药仅列缓下,但用大量亦可较为峻下。医林集要四制大黄丸,以大黄为主要药,用童便食盐,用醇酒巴豆,用当归二花,或浸渍,或炒映,将各药与大黄合成一体,蜜丸以缓和之,酒服以鼓荡之,可通气分,可通血分,可治实证,可治虚证。可入他剂合服或单独吞服。可借疗痼结坚癖。盖驭大黄功能至此乃发挥周到尽量。

专题:健忘斋医话
来源:《冉雪峰医集》
上一章:吐法
下一章:和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