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经方 » 经方医论集

古本伤寒方之研究(湘本)

周岐隐
周岐隐

伤寒一百十三方,早已印入读者脑海。近见湖南省府主席何芸樵(键)写印之《古本伤寒杂病》一十六卷,首尾完好,中有佚方八十有八,皆治伤寒者所未经见。吾得此书,不禁狂喜,细加探讨,则成为《伤寒汲古》一书,业经付印。至于佚方,用以治病,借用活用,莫不应手取效。不敢自祕,略举数条,以公同好。欲窥全豹,则当于《伤寒汲古》全书中求之。

(一)大青龙汤加附子汤

即大青龙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此方原书主治太阳与少阴两感之症,方中附子与石膏并用,与《金匮》越婢加附子汤,法相似而主治不同。凡房室感寒,壮热烦躁,汗不出者,宜以此方汗之;急性之脑膜炎,头痛项强,大热无汗,痉厥昏沉者,投此立应。真奇方也。

(二)小柴胡加黄连丹皮汤

即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瓜蒌根四两、黄连三两、丹皮四两。

此方原书主治“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浮而急”。吾尝借用以治妇人倒经,极有效。而肝胆火盛,心烦不得卧者,也辄用之。

(三)防风黄芩栀子丹皮芍药汤

方即五味。

此方原书主治“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吾每以之治肠风便血,无不取效。

(四)栀子汤

栀子十二枚(擘)、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 此方原书主治“温病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上焦,则舌蹇神昏”。吾近治胸中烦热不解者,每以此方投之;兼疗膈上有痰热,胸中结痛,也验。盖药性与病理相切合也。

(五)竹茹瓜蒌根茯苓半夏汤

方即四味。

此方原书主治“伤暑发热无汗。脉浮而滑”。吾每借用以清痰热、止呕吐,无不应手。发热口渴、胁下咳呛引痛者也辄用之。

(六)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方即四味。

此方原书主治“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鄙意以为此方治热霍乱,呕吐不止者,必有伟效。盖寒霍乱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热霍乱用此方,极寒极热之药,并以胆汁为引使,以安胃平呕逆也。

(七)禹余粮丸

即通行本所佚之方。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五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此方原书主治“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方中之意,以温涩为主。鄙意以为脾肾虚寒,大便溏泻,滑脱不禁者,服之必能取效。

(八)人参干地黄麻仁白蜜汤

方即四味。

此方原书主治“阳明病,津液竭者,虽不大便不可下”。吾尝以之借治血虚之怔忡失眠,胃热之嘈杂善饥并效;亦可治肺有虚热,燥咳,胸中隐隐作痛者。惟便溏者不宜用耳。

(九)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三两,半夏半升。

此方原书主治“太阴病,大便硬,不胀满短气,此乃脾气陷”。而吾则借用以治小儿慢脾风,上呕下泄,虚热盗汗者,辄应手取效。

(十)干姜附子麻黄薤白汤

方即四味。

此方原书主治“太阴病,恶寒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吾每遇胸中有久寒作痛,一剂即愈,不必更服。可知古方果能触类旁通,运用得法,无不头头是道也。

专题:经方医论集
来源:《神州国医学报.1933年11月》
上一章:曹颖甫·论少阴三急下证答丁甘仁先生
下一章:包识生·附子汤治验(含真武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