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5.服桂枝…

伤寒论第25条

任应秋
任应秋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校勘】《玉函经》、《脉经》、成无己本:“似”字作“如”。成无己本:“一日”作“日”。《玉函经》:“脉洪大者”作“若脉但洪大者”。《脉经》:“再”字下有“三”字。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千金翼方》:杏仁“去皮尖”下有“两仁者”三字。成无己本:“日再服”无“服”字;没有“本云”下二十九字。《玉函经》:“本云”作“本方”。

【句释】“脉洪大”,是血管扩张,血液充实的脉搏,诊察时常鼓指而有力。“形似疟”,即发热、恶寒的间代发作。

【串解】柯韵伯云:“服桂枝汤,取微似有汗者佳,若大汗出,病必不除矣。”陆渊雷云:“大汗而脉洪大,疑似阳明白虎汤证,脉但洪大,则无白虎证,而桂枝证未解也。盖汗出是桂枝、白虎共有之证,洪大是白虎独有之脉,惟白虎尚有以烦渴为主要证,今汗出脉洪大而不烦渴,与桂枝则对证不对脉,与白虎则对脉不对证,是二汤者,皆非的当之剂也。仲景竟与桂枝,不从其脉之洪大,而从其证之不烦渴,可知诊治之法,证重于脉矣。”

总之,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是体温升高,循环亢奋,血液充足,虽分泌稍多,不致于损伤津液,因而仍然与“桂枝汤”以解表。至于一日再发间歇型热,势必浅层血管乍张乍缩,当其收缩时,必复闭汗,所以于三分之二的桂枝汤中再配伍以三分之一的麻黄汤,使其汗彻。所以柯韵伯说:“服桂枝汤后而恶寒发热如疟者,是本当用麻黄发汗,而用桂枝,则汗出不彻故也。”

这条说明服桂枝汤后可能有这两种变证的处理方法。

【语译】患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出了大量的汗,同时脉搏亦洪大有力,这样体力强的人,只要表证未解,仍可再用桂枝汤以解表。假设服桂枝汤后,并没有大量出汗,反而一天再度发作间歇热型,这是汗没有出好的缘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继续发汗,并调和营卫,病必然就会好转了。

【释方】本方亦由桂枝汤、麻黄汤合组而成,不同之点,就是麻黄、杏仁两味的分量较各半汤轻,于此说明,药的用量是随证而轻重,不可能执泥古方的定量。本方的适用标准,为间歇型热的发作而自汗出者,正是柯韵伯所谓“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

上一章:冉雪峰·伤寒论第25条
下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2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