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5.服桂枝…

伤寒论第25条

恽铁樵
恽铁樵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成本“似”作“如”;“脉洪大者”作“若脉但洪大者”。《脉经》“再”后有“三”字。

张志聪云:大汗出,脉洪大者,肌腠之气,而外合于肤表。标阳气盛,故脉洪大而汗出也。如前啜粥之法,以助药力。

柯韵伯云:服桂枝汤后,而恶寒发热如疟者,是本当用麻黄汤发汗,而用桂枝则汗出不彻故也。凡太阳发汗太过,则转属阳明,不及则转属少阳。此虽寒热往来,而头项强痛未罢,是太阳之表尚在,因风邪泊营卫,动静无常,故一日再发,或三度发耳。

《医宗金鉴》云: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也。

丹波元简云:《玉函》有“但”字,可见其无他证也。

铁樵按:此条是救大汗之法。服桂枝汤,当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今云大汗出,是服桂枝汤未如前法之故,是桂枝汤不误,大汗出误也。惟其误在大汗出,所以见洪大之脉。桂枝证本脉缓,今一服桂枝汤,大汗淋漓,脉反洪大,病之不解,已在言外。须知脉洪大,则热必壮也。前云服桂枝汤,当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未言如水淋漓有若何坏处,此条正是前条注脚。

如水淋漓则当见洪大之脉,热不解而反壮也,如此则奈何?曰:不须疑虑,再与桂枝汤取微似汗即得。故曰与桂枝汤如前法。伤寒定法,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今上文云大汗出,下文云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何以故?曰:以其无汗也。何以知之?曰:观“汗出必解”四字,可见得桂枝二麻黄一汤则汗出,汗出则热解。是热之不解,正因汗之不出,以是知其因无汗而用桂二麻一汤,非因大汗而用桂二麻一汤也。末二句,本是倒装文法,“汗出必解”四字,当在“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下,是则然矣。何解于“大汗”与“汗出必解”两语之前后矛盾?曰:《玉函》《脉经》均作“若脉但洪大者”,各家注释,均注意于“但”字,却不注意“大汗出”之“大”字。须知下文之“汗出必解”四字,正因“大汗出”之“大”字,。何以故?本阳证,汗之过当,则成阴证,。如“振振欲擗地”及“汗漏不止”“汗多成痉”诸条皆是,是误汗也。本桂枝证,与桂枝汤是不误也,但服桂枝汤当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今服汤后大汗出,是桂枝汤虽不误,而服桂枝汤之法则误,不误则不入阴。法误则救其法,救其法之误须如前法,故曰“如前法”。此为一段,“若”字以后为另一段文字。“若”字后,“形”字前,当有“汗闭”两字省去,此古时文法如此。盖必如此然后简,否则仲景之《伤寒论》岂不如鄙人之讲义一般拖沓乎?然所以知其省却“汗闭”两字,不但因文法,更因病理。凡用药当使药与病相得,与病相得则病当药,病当药,药力发而病去;药与病不相得则病不当药而正气当药,病不当药则药力发而病不去,正气当药则药力发而正愈伤。正气衰一分,病乃进一分。故病与药不相得,则病进。今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即是病与药不相得,汗虽出,病不去。汗出则正衰,正衰则病盛,病盛则传里,传里则表虚,表虚斯形寒,形寒斯汗闭。此所以知“汗出必解”句正从“大汗出”句来也。桂枝证服桂枝汤不为误,不误不致遽变阴证,充其量转属阳明而止。然邪之进亦常以渐,若其势太暴,则正气必起反射作用,而格拒于内。病邪欲传阳明不得则退,却因表闭不得与汗俱出,重复入里。此时邪正格拒,互为低昂,故寒热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欲救正此失,奈何?曰:当助正气,驱邪外达,不当戕正气,使邪内陷。医有喜用泻药者,皆戕正助邪之手笔也。助正驱邪,莫如桂枝汤。以有芍药、甘草护阴,姜、枣和营卫,桂枝解肌达表之故。邪之所以不出,因表闭不能与汗俱出。欲令出汗,莫如麻黄汤。尤宜注意者,此病之来路由于大汗出,今须救正大汗出之失,俾但小汗出乃得。欲令小汗出,莫如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 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各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此后有林亿等原注,说明药方分量,因无甚关系,从略。大约仲景原意桂枝汤原方取三之二,麻黄汤原方取三之一。林亿等将其分量折算合为一方,故柯氏有背理之语。

柯韵伯云: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之峻攻。故取桂枝汤三分之二,麻黄汤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寓发汗于不发之中。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是大背仲景比较二方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

张璐云:详此方与各半,药品不殊,惟铢分稍异,而证治攸分,可见仲景于差多差少之间,分毫不苟也。

上一章:陈慎吾·伤寒论第2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