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45.太阳病…

伤寒论第45条

胡希恕
胡希恕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故在外”也行,在成无己本搁个“知”字,“故知在外”也可以。

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然后就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是不对的。庸俗陋习啊,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陋习)。“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病重,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病没好,大夫应该看之所以没好的原因,根据现在的证(思考)应该用什么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有这么一种大夫,但不是人人都这样子。“脉浮者不愈”,给患者吃泻药的时候要看看脉呀,(如果)脉还浮,外不解,那吃桂枝汤就对了。

所以先发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应该吃桂枝汤。这个大夫没这么来治,他给吃泻药了,吃泻药的时候,脉浮者不愈,因为脉浮,外不解,吃泻药是误治,这个病还是不会好的。什么道理呢?底下就解释了,“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原因是这个病还在外嘛,到里边治去了,吃泻药不是治里嘛,所以这个病不好。那么现在发汗了,又泻了,这阵儿再看看脉还浮,所以病仍然在外。在外,你就“当须解外”就好了嘛,给他吃桂枝汤就行了。

这里头你们看出来了没有,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如果)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是最平稳不过的药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解,也还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是定法,这在临床上挺重要。就是我们用麻黄汤给人家发过汗了,然后你再用银翘散也不行,薄荷还是发汗的,必须用桂枝汤。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经发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这个地方挺重要。

我们就看出来中医对外表(之治要精细辨方证),外表(之病)就是咱们得了普通感冒,不是随便(用辛温发汗法就行)。现在咱们讲立个法吧,就是辛温发汗。我们讲这些都是辛温发汗,应该用哪个方剂呀?他提出(不能用麻黄汤而要用)桂枝汤,就是要辨方证。原则上应该用辛温发汗,它是太阳表证嘛,但是各个(辛温发汗的方证)不同。

我们还没讲完太阳篇,还早着呢,发汗就是这样子复杂!应该用葛根汤的,你要用了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用麻黄汤也绝对不行,不但无效,反而有害。所以方剂搞不清楚,不能治病。

我们看这个书也看出来了,这个书上方子本来不多,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它的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适应的一切,你这样才能治病。其实这很好明白,又好学,不是难学,你记住这个(方剂的适应证)就能治病,记不住不行,你光谈论理论不行,我们看到这儿就看出来了,解表方剂这几个都不一样。你看大青龙汤证很像麻黄汤证,那个证候你要用麻黄汤是绝对不行的。后面说“伤寒,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那根本就是个水气病,用麻黄汤就更不行了。(大青龙汤那条开头)说太阳中风,特意搁个中风,怕你用麻黄,那一段语句很好啊。后世注家越注释就越让读者走邪路,说又治风又治寒,风伤卫,寒伤营,大青龙汤就治营卫两伤,哪有这些事呀!不是的,(仲景)他这个文章都有用意的,在这儿(用一些特殊词语,如中风、伤寒)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这个不是(单纯的)麻黄汤证,可是有麻黄汤证同时有越婢汤证,你要分析这个方剂,就能明白这个。你要不分析方剂,你就不清楚。

今天就讲到这里。你们自己回去看啊,提出问题才好呢,大家讨论。每个礼拜咱们有两个钟头的时间呢,咱们有时间探讨,大家提出来,一个人提出问题,大家都可以研究研究。也可以看看别的书,《医宗金鉴》还是后世很有地位的一本书,可以看看,与这个书(《伤寒杂病论》)做个比较就知道了。这个书还是有研究价值的,还是要紧的。中医在张仲景以前没有方书,就没有咱们现在说的辨证论治这套东西,从这个书开始(才有)。所以这个书也就是我们辨证论治最原始的材料,可以这么看。这个书搞清楚了,我们通过这个书对辨证论治是怎么个方法方式(进行了解)。你想刚才我们讲的方剂的适应证,这就跟我们现在(中医教材)讲的不一样。像桂枝汤从开始讲到现在,老不把它丢下,翻来覆去讲它的应用、不可用、加减、与其他方剂的比较,反反复复讲。所以,(方剂适应证)容易理解,不是不容易理解。下次大家准备问题,有问题我们提出来。我也愿意跟你们讨论,我也进步!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45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4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