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折中

茯苓甘草汤方

欧阳履钦
欧阳履钦

茯苓  桂枝(各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汗而不渴肾津收,又治伤寒厥悸优,一草三姜桂茯二,须知水汗共源流。)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不特太阳病有五苓证,伤寒有五苓证,中风亦有五苓证。中风发热不解,表证也,七日来复于太阳,太阳与肺同主皮毛,热传于肺,肺与心同为血液循环系,故心烦里证也,是谓之有表里证。肺金燥则欲饮水,然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者也,今因肺病失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水入反从上逆为吐,名曰水逆。推其致病之源,则亦从手太阳之火化而始有此。以五苓治之,则小肠之丙火与肺之辛金合化,表里具解矣。或曰前言消渴,此言水逆,同为肺病不相矛盾乎?曰热甚则消渴,热微则渴欲饮水而水逆也。)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汗为心之液,其源出于天一之水,水之母则为金,即肾之母为肺也,所谓待之中又有待焉,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知其发汗之后心阳虚矣,即知水中之阳虚矣。然觇其母虚与否,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难经曰:“经言肺主声,肾主液,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主肺,故令耳闻声,然则教试令咳不咳,知其耳聋。皆所以验水源之肺,盖不旺由于生弱也,是不独子虚而母亦虚矣,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其肾,并虚其肺,故如此耳前论肺阴之虚,因复推论肺阳之虚,此理玄妙微乎其微,若以平淡释之,则突如其来,与前后文无相关涉矣。)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肺与卫阳虚矣,饮冷水多则金气收降之令不行,必上逆而为喘;或以水灌洗,寒水之气,从皮毛而侵其所合,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不特中风热传于肺有水逆证,发汗伤其津液亦有水逆证,以五苓治之,则水药得入口矣,若认为中风之干呕,伤寒之呕逆,而更汗之,已病之肺固不得愈,而为吐不止,且更必增下利不止一证,以肺与大肠相表里,更移热于大肠也。)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或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以上详论五苓散,以下六节论栀子豉汤。汗吐下后,大邪退散,余邪留滯三焦,三焦与心包相表里,故心烦以属余邪,故为虚烦。三焦者水火往来之路,水火不交则不得眠,剧者,必反覆颠倒,不得眠之甚也。三焦包全身水火之气,上下内外无所不至,若有不适而难言其状,故为心中懊憹。此不可以重剂治之,主以栀子豉汤,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以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以上升,水火交而病解矣。方非吐剂,有时得吐,中病而邪自不容也,故得吐者,止后服。先煎栀子,火降而后水升也。若少气者,中气不足加甘草以固中,水火交必藉中土也。若呕者,中气逆也,加生姜以宣逆。)

专题:伤寒折中
来源:《伤寒折中》
上一章:桂枝加葛根汤方
下一章:栀子豉汤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