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折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

欧阳履钦
欧阳履钦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程郊倩曰:太阴以湿土而司转输之职,喜温而恶寒。违其所喜,投以所恶,土乃病矣,故所见证俱属里阴,此太阴证之提纲也。阳邪亦有腹满,得吐则满去而食可下,今腹满而吐,食不下,则满为塞胀,吐与食不下,总为寒格也。阳邪亦有下利,然乍微乍甚,而病随利减,今下利益甚,时腹自痛,则肠虚而寒益留中也。虽曰邪之在藏,实由胃中阳乏,以致阴邪用事,升降失职,故有此。下之则胸下结硬,不顶上文吐利来,直接上太阴之为病句,如后条设当行大黄、芍药者亦是也。曰胸下,阴邪结于阴分,异于结胸之在胸,而且按痛矣;曰结硬,无阳以化气,则为坚阴,异于痞之濡而软矣。彼皆阳从上陷而阻留,此独阴从下逆而不归,寒热大别。)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脾主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此土不及而受木克也。今脉阳微阴涩而长,乃土得其位无有胜复,气自和平,所谓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变,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也,故为欲愈之兆。)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柯韵伯曰:夜半后而阴隆为重阴。又经曰:“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凡言太阴病有腹满等证在内,脉浮者为在外,以手太阴主肺,则脉应之而浮也。然以其在阴经,不宜大发,故不用麻黄而用桂枝,且太阴以肌肉为表也。)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在外者,既有桂枝之治法矣。若病在内,不因下而自利,无中见之燥化则不渴。非若少阴、厥阴之利及阳邪下利,而有渴证也,此为脾藏有寒。寒则当以四逆辈温之。)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此节自至七八日已上,与阳明篇同。盖湿热内郁则交蒸为黄,热入阳明则热从燥化,而大便硬。若脾藏坚实,自能拒邪。暴烦者,正与邪争之象,下利者,腐秽不容之征,日十余行者,有迫其速去之势,邪退则利自止,而正复矣。)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之误下,其变多在胸胁以上。此之误下而腹满时痛,无胸胁等证,则其邪已入阴位,所以属太阴也。桂枝汤本中土之方,温中以解外,今病不在外而在腹,故倍芍药以疏脾滞。若大实痛,芍药不足以疏之,加大黄以通地道。此太阴两下法,分别轻、重用之,不同于承气、大柴胡汤也。)

专题:伤寒折中
来源:《伤寒折中》
上一章:桂枝加葛根汤方
下一章:桂枝加芍药汤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