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折中

白头翁汤方

欧阳履钦
欧阳履钦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三两黄连柏与秦,白头二两秉庚辛,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蒸郁伸。)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若是实热,下则胀消。下利而腹尚胀满,即伏清谷之机,宜不待其下利清谷而救之。身体疼痛,又为表寒,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藏气不充,则御外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桂枝用甘、芍,则兼固表于散邪之内。)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有热下利而下重,既主白头翁汤矣。今以欲饮冷水,便知其有热于中,不待热之外露,即以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而谵语因胃中原有燥结,以下利而益坚,遂结为燥屎。结则为实,实则谵语。然厥阴为少气之脏,虽谵语,亦只宜小承气微和胃气。或曰谵语阳明证也,承气阳明药也,兹何以列于厥阴篇中?余曰:以传经言,则六日厥阴为阴之尽,以气化言,则厥阴为一阴,乃阴之始,由此而阴渐长,则为二阴。三阴即少阴太阴。盖阴阳之道原无生灭,但有变化,绝处即是生处。辰戌太阴司天,巳亥厥阴司天,戌与亥同属于乾,辰与巳同属于巽,辰为地户,戌为天门,巳亥则地户、天门之枢纽也,于是而阳从左转,主周身之气,阴从右行,主周身之血,且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之少阳,少阳三焦实包全身,识此,则知厥阴篇中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之证,而药有桂枝、栀豉、承气、白虎、柴胡、吴茱萸、四逆、通脉四逆之汤也。故厥阴篇中,节首多不冠“厥阴病”三字,以其为全身阴阳之关键,不得泥于一经也。各条凡不冠厥阴病者,通释于此,不复再赘。)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其尚有阻滞于中,而腐秽未尽去乎。若腐秽未尽,则心下当结痛,今按之心下濡软,则因下后,津液下泄,水阴不能上济之故。非阳热亢盛为烦,乃虚烦也。以栀子豉汤,交其水火,而烦自止矣。)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金鉴》曰: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痈脓者,必内有壅塞而成脓,故曰:“不可治呕”,但俟脓尽自愈也。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当治。若治其呕,反逆其机,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无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脓尽则热随脓去,而呕自止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喻嘉言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里虚且寒,身有微热,证兼表里。其人见厥,则阴阳互错,故为难治。然不难于外热,而难于内寒也。内寒则阳微阴盛,天日易霾,故当用四逆汤以回阳,而微热在所不计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之脉,挟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与督脉会于巅。此厥阴阴寒极盛,津液为寒气绊逆,循经而上,故干呕之后,所吐皆涎沫,而无饮食、痰饮,而且逆行巅顶,而作头痛。吴茱萸大辛大温善降肝逆,参、枣补中,生姜散寒,用以合治,则呕吐平,而头痛止矣。)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呕则厥阴、少阳俱有之。今呕而无寒热往来,而为呕而发热,是不但由厥阴出少阳,而且欲出太阳矣。故乘机利导,用小柴胡转枢,以出于太阳。)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内外虚矣,上下虚矣,是谓极虚。极虚则外不能固,中不能守,是以极汗出。尔时阴阳不交,卫外之气不通于里,而怫郁于表,或有面赤、身热、烦燥不安之象。医者不知,以为阳热有余、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夫汗之为义阳加于阴也,无阳不得汗,无阴亦不得汗。在阳盛而阴衰者,则得水而阴阳和,汗出而解。今以大吐、下之余,而复极汗出,虽外气怫郁,益见胃中寒冷,不能认为阳热,与水以发汗,则两寒相遇,不得汗而得哕,大吐、下后,极虚、极汗,而得呃逆之证,亦云危矣!人生以胃气为本,医者可不慎乎!)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生死关乎阴阳,阴阳一气之转变而已,气利则生,气不利则死,误治得哕可危。伤寒自哕未必便是危证,哕,气上逆也。哕而腹满,气阻于中也。凡病皆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医者具明察之手眼。其阻于中者,果何所因,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前腹也、后背也,后为阳、前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至阴,脾也。前后何部之气不利,其气又何以不利,寒之、热之、燥之、湿之、宣之、通之、补之、泻之,皆所以求气之利,以旋转阴阳,而救人于危也,以此斡旋胃气,即以此终结厥阴。即以此总结六经,故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己矣。”故者,以利为本,利之时义大矣哉。)

专题:伤寒折中
来源:《伤寒折中》
上一章:桂枝加葛根汤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