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论》…

世补斋医书《伤寒论》阳明病释二

陆九芝
陆九芝

元和陆懋修九芝辑

子润庠凤石参校

阳明腑病。(六腑皆称为腑。三阳各自有腑,而胃为六腑总司,又独得以腑称也,故曰腑病。)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千金》少阳作微阳。)

此言其人未病时,因津液之素亏而阳王者,为巨阳。因病中发汗、利小便,亏其津液,而致阳王者,为微阳。若其津液既非素亏,又非误治所亏,而病邪入胃以致胃燥者,为正阳。故所谓太阳者,巨阳也。所谓少阳者,微阳也。非三阳经之太阳少阳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此言病自太阳经传来,而有此巨阳、正阳、微阳之三种也。其不更衣者,即巨阳阳明之脾约者是。其内实者,即正阳阳明之胃家实者是。其大便难者,即微阳阳明之大便难者是。知三者之皆自太阳来,则知太阳之非曰太阳经。即《千金》之所以不曰少阳经者,亦可明矣。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故也。如其不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此言本太阳病脉证,皆属桂枝。一误下,而恶寒不渴者即一变而为渴不恶寒矣。不下,谓下之而无所下,即是素来之脾约,虽不更衣,非承气证。故即至十日亦无所苦。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此言汗出后病已解,而又往来寒热如疟状,发于日晡所者,则是阳明王时,故知其已属阳明矣。如疟本太阳病,柴胡亦太阳方。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摶,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此言脾不为胃行津液,故大便坚,而脉亦为之涩也。溲数则肠本燥,而为巨阳阳明也。趺阳为胃脉,在足跗上动脉应手处。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此其病亦当有如疟状,而为微阳阳明也。苔白则病微,大便或溏或否则病亦微。且不溏而呕,则其病在上不在下,故但须和解即得汗愈。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如字)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此言欲用下法时,设有一不必下之证,即不必轻言下也。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摶,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此皆言阳之盛者,甚而欲绝也。明乎大便之鞕总由津液之伤,而津液之伤总由阳盛之故。则欲保津液者,不当使阳不盛乎。脉阳微即阳未盛,为微阳,故得自和,非阳虚之谓。至芤脉之如慈葱,所谓中央空两边实者,谓浮按其表一边,沉按其里一边,两边俱实,正谓表里俱实,意亦不重在中空也。不然,何以脉芤而阳盛如此耶?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此仲景特出燥屎二字,令千万世有治法也。五六日不大便,而痛绕脐,烦且躁,即不是十日无所苦之不大便矣。病家于此,须知燥屎为胃腑主证。凡潮热讝语,一步紧一步,如后逐条云云者,皆此燥屎为患,为病人可生可死之关,即当为病人求出死入生之路。病在阳明之经,虽大不大,一用芩、连、膏、知,即能化大为小;病到阳明之腑,不危亦危,非用硝、黄、枳、朴,不能转危为安。病应下,下之安,乃为稳当。勿转认不敢下而致危者,为稳当也。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

此言脉沉,本以里实之故,发汗徒虚其表,而其里实则如故也。实之既久,安得不讝语耶?讝语为燥屎确据。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此言里热不同于表热也。表热之热曰翕翕,里热之热曰蒸蒸。热蒸于内,已在汗后,非发汗所能解矣,故宜调其胃。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吐后腹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此言心烦腹满,皆为胃不和,故无论吐不吐,并宜调胃。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讝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讝语止,更莫复服。

此言汗吐下,多致胃燥。胃燥者,多作讝语。若讝语止,则胃已得和,而大便将行矣,故不必再服。

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此可见下利者,仍有燥屎,即仍为当下之证,勿疑。

阳明病,讝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此又以潮热为燥屎确据也。五六枚,以大肠回薄间所容之地计之。只此五六枚之燥屎,已足令病即于危,则燥屎之为患岂不大哉!必求若《阳明脉解》所称弃衣登高,踰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者,而后下之,则所失已多矣。宜大承气语意当在能食句上。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此言汗在四肢,而身无汗也。漐漐,汗小而又不辍之貌。是为里热所蒸,故仍潮热讝语,为承气证。

汗出讝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此言下必审其迟早也。早则尚在表虚时,至过经则必为里实矣。仲景曰: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即谓过经则宜治胃也。病至此,阳盛矣。叔和《序例》曰: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盖谓阳实则阴被劫,不撤其热,则阴日虚。故此之所谓阴虚者,乃下之则愈之虚,不是不可下之之虚也。苟非苦寒胜热,将何以泻亢甚之阳而救垂绝之阴乎?胃风一证,病家亦久无闻矣。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此言大便虽有易时,而喘冒至卧不安,则胃大不和,故知其仍有燥屎也。然在病家见有易时,即不知其尚有燥屎,虽有明者,其能为病家言,仍当用承气乎?此时一误,势将无及。故在温热病中,凡协热而利,与夫热结旁流,且更有胶闭而不为燥屎者,皆不可不使病家知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此言未病时本有宿食,宜先消导,乃不消导而遽下之,则宿食仍不随利减。过六七日,当复结,所以烦满亦不除也。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亦请以战喩之意,故以胜负为言。胃气有权则胜,少阳负,则木不克土矣。亦犹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负则土能制水矣。脉得滑数,即阳明不负之象,且可为宿食之征,故不治木而治土。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言已下而腹尚满,必其下之不尽故也,当更下之,勿疑。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滑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讝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脉滑之滑字遵《医宗金鉴》改。)

此言下证悉具,而有危殆之势也。不识人,如见鬼,则神明内乱矣。然一服承气尚可得生,故此时非承气不为功。止后服非仅止之而已,接方之宜用何药,不赖有定识耶?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总言阳明腑之宜下证也。有此数证,即有急不可待之势,非于逐条所言外,另有此三条之为急也。无表里证岂真无表里证哉?病至目睛不和,则神昏如醉,几无一证之可以指名矣。经曰: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危哉。

少阴病,二三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皆少阴溜腑之宜下者也。燥屎为下证。而自利清水,其为色青,青即黑也,亦为下证。如见有少阴病之脉微欲寐,而又口干舌燥,则肾水有立涸之势。病至此,下之则愈,不下则危,迟则虽下亦危,不下必危矣。下法之当急如此。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此厥阴溜腑之宜下者也。凡后重必苦里急,亦当下之,而下其实与下其燥,下法又各不同。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此太阴溜腑之宜下者也。腹满不利,则哕为热哕,而非冷哕。前指小便言,后指大便言。如其不利在后,亦宜下之。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此亦太阴溜腑之宜下者也。下之宜茵陈汤之类。经云:脉诸缓者多热。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此言发黄之为病,无论阳黄阴黄,皆不外乎茵陈。而阳黄宜大黄、山栀,阴黄即宜附子、干姜。正不可误。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如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此言结胸有大小之别。其大者,亦下证也。阳明之脉,在经多浮,在腑多沉,其紧亦不是寒。太阳下早,热入而作结胸者,即此证。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此言蓄血者,亦为下证也。太阳所云善忘如狂,血证谛也者,即此证。诸血见血,蓄血不见血。畜,止也。犹止水也。

阳明病,下血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此即协热而便脓血也。热入血室,不独是蓄血一证。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此言讝语之来路有不同也。热入血室亦能讝语,而病则不在胃家,即非承气之证,故曰无犯胃气。然则《外台》所引《小品》犀角地黄汤,正是对病之方矣。仲景于热在血室必曰无犯胃气,则仲景于热在胃气亦必曰无犯血室可知。此余所以有犀角、膏、黄之辨也。冲为血海,心经为血室主。肝藏血,亦名血室。期门穴,肝之募也。男妇皆有此证,而妇人尤易。

夫实则讝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此条以邪未实之虚,衬出邪气盛之实,不是谓体虚之虚也。讝语郑声,其为热证,无甚分别。病至此不可谓不重矣。特未至于直视,则其为讝语也,尚不过呻吟之声,而不至于死。故此节所重专在直视一证。前人于实字,既云坚满燥实可下之邪,则亦未始不以实字作邪字解矣。实既非体实之实,则虚即非体虚之虚,而亦非待补之虚。可知仲景于此特出郑声二字,而又申之曰郑声,重语也者,以见如梦如呓之郑声,仅为合目下垂之状,不比妄言妄见之讝语,必有张目上窜之形。所以下文两死字,不接在郑声下,仍接在讝语下。岂不曰病不必以郑声死,且未必以讝语死,而惟直视者之讝语则死,讝语而又喘满则死,直视喘满而又为下利之讝语则亦死。此《内经》所以言虚则可治,实则死也。喘为阳上脱,利为阴下脱。胃居中土,热结于中,不早清之,任其劫津殆尽,致阴阳交脱于上下,直至无法可治。使能早用清法,何至于此。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讝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此又以脉之短不短为讝语者决死生也。亡阳,即亡津液之谓。汗而又汗,以致脉短,则津液已涸,不可治矣。若脉不短,虽至讝语,尚可生也。安得不于脉未短时早为计乎?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勿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句),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一本失皆作矢。)

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此数条许多斟酌,总是教人用承气既必于外之解否为辨,而又必以不可更服为戒。盖既不得于燥屎之未结而遽用之,又必及其津液之未涸而即用之。若至津液已罄,真气果虚,则承气有不可再用者矣。余尝谓但有一毫恶寒,即不得施用下法。此即外未解之说也。又尝谓病到此时,并不得施用下法,此即不可更与之说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大便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此数条于可攻之外,又垂不可攻之训。总是敎人于彼一面认得清楚,则于此一面自识得坚决。此数条之所谓不可攻者,正谓苟其不然,则攻即不可缓耳。阳明经腑之病,苟能用仲景之法,虽濒于危,尚有得生者,况治之于早,不使病大,本不定即于危耶。余故曰,阳明无死证。

仲景《伤寒论》见《隋书·经籍志》。隋时必有定本,惜无可考。今按成无己于原文坚字皆作鞕,且于欲作坚瘕句改为欲作固瘕,于坚者即愈句改为脉紧则愈,疑皆避隋文帝讳。如曹宪之避炀帝讳,而改《广雅》为《博雅》也。以故晋·王叔和《脉经》作坚,而唐·孙思邈《千金翼》仍作坚,亦若《博雅》之返为《广雅》也。可见聊摄所据,尚是隋时原本,是可贵矣。

专题:《伤寒论》阳明病释
来源:《《伤寒论》阳明病释》
上一章:世补斋医书《伤寒论》阳明病释一
下一章:世补斋医书《伤寒论》阳明病释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