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一)仲景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此即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乃少阳阳明合治之方也。

(二)洄溪

柴胡八分 白芍钱半,炒 黄芩钱半 枳实钱半 半夏钱半,制 生姜五片

徐洄溪曰:热结胸中,少阳不解,故心下急,郁郁微烦,而呕不止者,为大柴胡证。因往来寒热,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结热在里,故去参、甘之补益,加枳、芍以舒急也。后人因“下之”二字妄加大黄,要知条中并无大便硬,更有下利证,则不得妄用大黄以伤胃气也。

二、定义

此少阳表里未解,热结在里。为制攻里解表之温清合法方也。

三、病状

(一)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一误再误。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如寒热呕逆之类。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犹有里证。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下之则愈。前虽已下,非下法也,以大柴胡汤两解之。

经过与坏病同,不知何逆而二三下之,适所以致逆,故曰反也。下而又下,阳明虽未伤,而少阳亦未除,故曰柴胡证仍在也。呕不止,郁郁微烦,乃邪扰三阳,必中有燥屎,非下除之不可,故以大柴胡汤兼治之。

(二)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此大黄之对症。复往来寒热,此柴胡之对症。与大柴胡汤。此攻里结热以解表邪也。

(三)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当用柴胡。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邪内陷,故用枳实、半夏、大黄。此汤主之。

四、脉象

(一)伤寒后,后者过经之后诸症见轻而未痊愈也。脉沉者,内实也,沉为在里。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按:《伤寒论》中,言宜某汤者,此临证审决也。

(二)弦数。

五、药解

大柴胡为下剂之缓也。柴胡味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应火而归心,苦先入心,折热之剂,必以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热之气,寒以除之,推除邪热,必以寒为助。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云: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夏味辛温,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用汤者审而行之,则十全之功可得矣(成无己)。

六、煮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七、本汤辨正

许叔微曰:大柴胡汤,一方无大黄,一方有大黄,此方用大黄者,以大黄有荡涤蕴热之功,为伤寒中要药。王叔和云: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且经文明言下之则愈,若无大黄将何以下心下之急乎?就此而论,应从许叔微为近是。

八、本汤与《金匮》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

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此方药味分两皆同,惟条列病证异耳。

九、本汤舌辨

(一)舌现白苔,中夹变黄者

此阳明里证夹温舌也。邪热上熏,土色上溢,故令白苔中夹两条黄色。若脉长,烦躁恶热,转矢气者,宜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

别证见此舌,是病在脾胃而诸经无病。宜用生大黄、枳壳、厚朴等药治之。

(二)久病舌微黄者

舌微黄不甚燥,此表邪失汗,初传于里,用大柴胡汤。

(三)舌苔白中满干黑芒刺者

此乃少阳不解,热郁阳明腑也。其证不恶寒反恶热。脉实者,有宿食。大柴胡汤加芒硝急下之,然多危证。

附:白苔黑刺舌刮之净否辨

刮之黑刺即净,光润不干,口渴而消水不多,身灼热,欲剥衣滚地,在杂病为真寒假热之里证。法宜甘温除大热加减,甘温救补汤治之愈。若刮之不净,干燥粗涩,乃十二经皆热极,不独伤寒传阳明里证始有此舌,故用大柴胡汤加芒硝下之为适宜。

(四)舌尖苔黄,中根红,脉浮恶寒者

黄尖舌者,此邪热初传胃腑也。如脉浮恶寒者,系表邪未解也。故用大柴胡汤两解之。

(五)黄尖白根舌者

此伤寒少阳胆经传阳明腑病也。若阳明病多者,宜大柴胡汤。

(六)中间一路舌质润,苔黑燥,两边白者

此因素有蓄血,正气内虚,邪气外实,两边独白者,故宜大柴胡汤。

十、本汤升降同剂之妙用

按:柴胡、大黄之药,升降同用,正是仲景处方之妙。柴胡升而散外邪,大黄降而泄内实,使病者热退气和而自愈。

十一、本证呕不止应急下与阳明证呕多不可下辨

阳明证呕在上,而邪亦在膈之上,未入腑,故不可下。本证呕不止,心下急,乃邪在膈之下,已属胃,乃可下也。可下不可下,最不容误。

十二、本汤与小柴胡汤主攻主和之异点

大小柴胡汤俱是两解表里之剂,而有主攻主和之殊。所以大柴胡主降气,小柴胡主调气,调气无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进退。降气有定局,故大柴胡无加减法。此其异点也。

十三、本证与调胃承气、生姜泻心、桂枝人参三证之区别

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汤证。汗出解后,心下痞硬下利者,是生姜泻心证。本证心下痞硬,协热而利,表里不解,似桂枝人参证,然彼在妄下而不呕,此则未经下而呕。夫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矣。然痞硬在心下而不在胁下,斯虚实补泻之所由异也,故去参甘之甘温益气,而加枳实之酸苦涌泄耳。此四证之区别也。

十四、本汤加石膏、花粉治噤口痢

唐容川曰:噤口痢者,胃为邪热浊气所攻,踞其清和之气,尽化而为浊滞,下注于大肠则为痢。停聚胃中,则拒而不纳,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则攻逆生津,开胃进食,面面俱到。治噤口痢者,从无此论。吾今悟出切实之理,为斯人大声疾呼:予谓此能化生胃津,得进食之本。

十五、本汤兼治

(一)表有寒热胁痛诸证。

(二)小儿挟热泻利。

专题:大柴胡汤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大柴胡汤
下一章:冉雪峰·大柴胡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