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真方歌…

太阳救误变症方法

陈修园
陈修园

太阳症,脚弱有汗,及少阴症误服大青龙汤,筋惕肉瞤,汗出亡阳者,用真武汤以救之。

吐、下后,气冲而眩,或大汗后,身振振者,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服发汗药,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出而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反恶寒,因汗多而亡阳也,恶寒而厥,宜四逆汤;恶寒而不厥,宜芍药甘草附子汤。

若阳盛于内,误服桂枝汤,汗出而烦甚者,宜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脉浮,以火迫刦,亡阳惊狂,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宜桂枝人参汤。

又有阳气太重,虽服表药,不能作汗,宜少与调胃承气下之,则汗出而解矣。本论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宜调胃承气汤是也。

太阳误下,而伤其上焦之阳。阳气既伤,则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上结于胸而硬痛。不按而自痛者,宜大陷胸汤,按之始痛者,宜小陷胸汤。

有表邪解而里未和为水饮,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气短,汗出不恶寒者,以十枣汤主之。

又有误用冷水潠灌,以致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宜文蛤散。

寒实结胸,宜三物白散。

结胸者,结于胸前也。痞者,心下满塞不舒也。阳症心下痞,余处无汗,惟心下有汗,按之沾濡于手,脉关上浮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若恶寒已罢,因病而复恶寒,初无汗出,因痞而反汗出,是寒热相搏而成痞,以附子泻心汤主之。如汗虽出,而水气未散,以致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以生姜泻心汤主之。

又有脏结症,本论云: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此以小细沉紧,知阴寒之甚也。见之关脉者,以关脉居上、下二焦之界,下为“脏结”,上似“结胸”,其脉独困于中也。舌上白胎滑者,非丹田有热,是寒水之气浸浸乎透入心阳矣。魏念庭云:人知仲师辨结胸非脏结为论,不知仲师言外之意,正谓脏结与痞相类,而与结胸实不同。盖结胸者,阳邪也;痞与脏结,阴邪也;痞则尚有阳浮于上,脏结则上下俱无阳矣。是皆误吐、误下、误汗之流毒也。仲师无方法,大抵以四逆汤治之。如客邪不散,可用桂枝汤,然客邪岂能自散?则亦内阳生而逐之使散矣。

又有发散之后,虚邪入腹作胀者,以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主之。

又有下利后,心下痞,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小便。

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此太阳救误及变症方法也。调胃承气汤以前是救误,调胃承气汤以下是变症。

专题:伤寒真方歌括
来源:《伤寒真方歌括》
上一章:桂枝加桂汤
下一章:真武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