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75.未持脉…

伤寒论第75条

恽铁樵
恽铁樵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脉经》“手 叉”作“叉手”。《玉函》《脉经》《千金翼》“不咳”间有“即”字,作“以重发其汗虚故也”。

张璐云: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与少阳传经耳聋迥别,亟宜固阳为要也。叉手冒心,加之耳聋,阳虚极矣。尝见汗后阳虚耳聋,诸医施治,不出小柴胡加减,屡服愈甚,必大剂参附,庶可挽回也。

钱璜云:误汗亡阳,则肾家之真阳败泄,所以肾窍之两耳无闻,犹老年肾惫阳衰,亦两耳无闻,其义一也,治法宜固其阳。

魏荔彤云:盖阳虚之甚,两耳无闻,则阳浮于上,根离于下,待时而脱。昏蒙之状,神明已乱矣。

丹波元简云:按汪氏引《补亡论》曰:素无热人,可与芍药附子汤;素有热人,可与黄芪建中汤。魏氏曰:轻则桂枝、甘草,重则加参附。程氏亦云用桂枝甘草汤。然桂枝甘草汤症,虚特在膻中,今加之以耳聋,精气将脱,危险殊甚。张氏用大剂参附,固为得矣。

铁樵按:此条注家侃侃而谈,似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吾总疑之。病者耳聋与否,乃他觉证,非自觉证,看护者自能知之。在理诊脉之先,医当先问,不然,病家当先以告医,岂必待医教令咳不咳,然后辨为聋乎?抑病人既因发汗过多,致叉手自冒,则神志已不清楚,岂但教咳不咳,即医欲视其舌色,病人懵然不应者,亦常有之,又何能断定是耳聋?又病至叉手自冒,往往惮烦不欲发言,亦并不愿人与之言,果其如此,自然教咳不咳,又岂能断定是耳聋乎?尝思医者之于病人及病家,处处当以诚意为应接,不可有机心,一有机心,必多误会,既有误会,未免歧路之中复有歧路,亡羊不可追矣。今试令病人咳,而意不在咳,是机心也。不直接爽快问病家,而必如此做作,意果何居?吾意此条必彼江南诸师之得仲景书者,自记其心得之语,辗转传授,误为正文。叔和编次时未加裁剪,遂留此污点,未可知也。否则《伤寒论》全书,皆以病为主,独此条有江湖气味,无论仲景之人格,绝不以此教人。即以文字论,亦不致如此不伦也。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玉函》《脉经》《千金翼》“多”下有“者”字。

成无己云:喘,肺疾。饮水多喘者,饮冷伤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伤肺也。

钱璜云:中风发汗后,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可也。若饮水过多,则胃虚不运,水冷难消,必至停蓄不渗,水寒侵肺,呼吸不利。故肺胀胸满,气逆而喘急也。若以冷水灌濯,则营卫先已空疏,使寒邪入腠,水气侵肤,内通于肺,而亦为喘也。

柯韵伯云:汉时治病,有火攻、水攻之法,故仲景言及之。

丹波元简云:按水攻,论中无所考,唯《玉函》《脉经》有《可水篇》。其中一条云“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云云,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证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里通利,其病即除,正其义也。文蛤散条: 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又云:按此条,喻氏、张氏、魏氏并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主,盖本于郭雍《补亡论》,水寒伤肺,恐非所宜也。柯氏主以五苓散,汪氏则用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加厚朴、杏仁,钱氏云“去麻黄加葶苈之小青龙汤,或可酌用”。盖钱所处,似切当矣。

铁樵按:上为丹波氏按语,颇右钱氏之说。其实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葶苈,不可用也。近顷沪上盛行急性肺病,推考此病所以盛行,乃由医药酿成。初起不过伤风咳嗽,三数日后,继以发热,盖流行感冒,常有之病状也。而沪上通行《临证指南》《温热经纬》等书,甚且并此等书亦不读,惟专用清水豆卷、淡豆豉、海贝齿、路路通等魔道药敷衍。此等药,服之当然不效。又三数日,便继之以鲜石斛。咳嗽本属伤风,自得石斛等甘凉药,病无出路,咳乃愈甚。渐渐脉络兴奋,气急鼻扇,此时仍不按病理,惟用其以讹传讹之方药,因《温热经纬》有温病忌表之说,抵死不敢用麻黄,却敢用葶苈,且葶苈之分量,动辄一钱,因此致毙者,比比皆是。彼用此者,初不问葶苈服后作何光景,第知此药泻肺,以为肺气壅盛,泻之当也,故肆无忌

惮。不知肺为风束当宣,肺寒不行水当表,葶苈非其治也。本节汗后饮水多必喘,正与七十四节“汗后胃中干,欲饮水者,稍稍予之”文字相应。柯氏主五苓,汪氏主苓桂姜枣,差为不谬。若小青龙去麻黄加葶苈,究何所取义乎?至于水灌之法,现在无用之者,故此种误治不经见。然衡量病情,其所以喘,仍是肺不行水,当麻黄,不当葶苈。近来,曾两见用麻黄者,其一满纸魔道药中间,忽杂麻黄二分,其二则当头用麻黄一钱半。前者病不愈,后者更不救。此则用药之人,全无学识,非麻黄之咎也。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7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