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76.发汗后…

伤寒论第76条

任应秋
任应秋

【校勘】《脉经》:“发汗吐下后”句,“汗”字下有“其”字。《玉函经》:没有“若更”以下九字。成无己本、《玉函经》:“发汗吐下”以下,另析为一条;“发汗吐下后”句上有“伤寒”两字。《千金翼方》:没有“若剧”的“若”字和“必”字。《外台秘要》:“者必”两字作一“则”字;“心中懊”作“心内苦痛懊。”

栀子豉汤。《脉经》《千金翼方》:汤名无“豉”字。成无己本、《玉函经》:栀子“个”作“枚”。《外台秘要》:“二升半”下有“去滓”两字;“取”字上有“更”字。《玉函经》《千金翼方》:“吐”字上有“快”字。

栀子甘草豉汤。《千金翼方》:汤名无“豉”字。《玉函经》:“得”字下有“快”字。成无己本:不载本方,仅于第十卷云:“栀子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外台秘要》:“二升半”下有“去滓”两字。《玉函经》:“吐”字上有“快”字。《外台秘要》:引《千金翼方》“得吐者”三字作“安即”两字。成无己本:不载本方,但于第十卷云:“栀子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音义】懊,音傲。,音恼。“懊”,刘完素《伤寒直格》云:“懊者,烦心热躁,闷乱不宁也,甚者似中巴豆、草乌头之类毒药之状也。”也就是反复颠倒不眠,剧烈的虚烦现象。

【句释】“逆”,即第47条“水逆”的简称。“虚烦不得眠”,乃由脑部、心脏部的充血,阳证机能亢盛的余波所致。“少气”,即呼吸浅表。

“得吐者,止后服”,张锡驹云:“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张志聪亦言本汤不能使人吐,同时条文内还有“若吐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的记载,可见“栀豉汤”绝非催吐剂,“得吐者,止后服”六字,必有错简无疑。

【串解】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亦是五苓散证的水逆,这时仍以“五苓散”利小便为是。继续发汗,是否会变为吐下不止,这要决定于病人机体的条件,不能肯定。

汪琥云:“虽经汗吐且下,而伤寒之邪热犹未解也,邪热未解,必乘其人之虚而客于胸中,胸中郁热,因生烦躁,阳气扰乱,不得眠也,剧者,烦极也,烦极则知其人郁热愈甚,故不惟不眠,而且反复颠倒而不安,心中懊,郁郁然不舒畅而愤闷也……虚烦证,虚者,正气之虚,烦者,邪气之实……不可作真虚看,作汗吐下后暴虚看……少气者……乃热伤气而气促急,非真气虚也。”正因为非真虚而有余热,所以才用栀、豉等苦寒药,平其充血,清其余热。

【语译】发汗以后,水药进口便吐,这是五苓散的水逆证,如再发汗,有的时候可能引起泻下,或者吐得越发厉害。一个病人经过发汗、呕吐、泻下以后,身体便会有相当疲乏的感觉,如这时脑部和心脏还存在有充血的余波,便会呈现有极度烦躁不安的现象,可以用栀子豉汤的清热剂;假如还现呼吸浅表时,可以用栀子甘草豉汤的缓和剂;如现呕吐,可以用栀子生姜豉汤的镇吐剂。

【释方】栀子豉汤。张锡驹云:“栀子性寒,导心中之烦热以下行,豆豉黰熟而轻浮,引水液之上升也,阴阳和而水火济,烦自解矣。”栀子治上部充血,略同黄连,又能利小便,故治发黄。张锡驹所谓导热下行,指此。香豉退热解表,所以第80条说:“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张氏说它引水液上升,可能即指发表解热作用而言。

栀子甘草豉汤。张锡驹云:“少气者,中气虚而不能交通上下,加甘草以补之。”其实少气是呼吸浅表的急迫现象,甘草恰有缓和急迫的作用,无所谓补。

栀子生姜豉汤。张锡驹云:“呕者,中气逆而不得上交,加生姜以宣通之。”生姜有解表健胃作用,是镇呕要药。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76条
下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76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