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论浅注…

半夏泻心汤方

唐宗海
唐宗海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甘草(炙)  人参(以上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蔚按:(师于此证,间日即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阴主气之期,厥阴之上,中见少阳,太阳之气,欲从少阳之枢以外出。医者以他药下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痞者,否也,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也。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姜、枣、人参,辛甘以升地气,所以转否而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证起于呕,取半夏之降逆止呕如神,亦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离其宗如此。)

(结胸痞症,由于误下所致,可知下之不可不慎也。)太阳少阳并病,(宜从少阳之枢转。医者不知枢转之义,)而反下之,(逆其枢于内,则)成(小)结胸,心下硬。(枢逆于下,则下焦不合,而)下利不止;(枢逆于上,则上焦不纳,而)水浆不下,(枢逆于中,则中焦之胃络不和,故)其人心烦。(此并病误下之剧证也。)

此一节言太阳少阳并病,误下之剧证也。

受业薛步云云:(误下后,太少标本水火之气,不能交会于中土,火气不归于中土,独亢于上,则水浆不下,其人心烦;水气不交于中土,独盛于下,则下利不止。此不可用陷胸汤,即小柴胡亦未甚妥,半夏泻心汤庶几近之。)

(知并病之不可以误下也,亦知阴证更不可以误下乎。伤寒病在表则)脉浮,而(在阴则为)紧,(浮中见紧者,可以定其为少阴之表证矣。何以言之?少阴篇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是也。医者不知微发其汗,)而复下之,(其)紧(初见于浮分者,旋而)反入(于)里,(变为沉紧。病发于阴而误下之,)则作痞,(痞之所由来也。但痞与结胸异,彼以按之自硬,此以)按之自濡,(彼为有形之结痛,此)但(无形之)气痞耳。

此一节申言痞证之因。

正曰:紧是少阴证,与仲景少阴证之脉法不合。盖紧脉是寒被其火,浮紧主在表,则为皮毛肌腠间病,沉紧主在里。曰反入里者,谓本浮而反沉,主从外而入内,故主陷入胸膈而为痞也。又曰但气痞耳,则是仲景自行注解,言痞只是寒热无形之气,不似结胸,是水火有形之痰也。读者当辨。

(痞证间有风激水气而成者,自当分别而观。)太阳中风,(动其寒水之气,水气淫于下则)下利,(水气淫于上则)呕逆。(然风邪在表,须待)表解者,乃可(从里)攻之。(若)其人(内水渗溢,则)漐漐汗出。(水有潮汐,则汗出亦)发作有时,水搏则过颡,水激则在山,故为)头痛。(水饮填塞于胸胁,则)心下痞(而)硬满,(又)引胁下(而作)痛。(水邪在中,阻其升降之气,上不能下则)干呕,(下不能上则)短气。(历历验之,知里证之未和,惟此)汗出、不恶寒(之另为一证)者,(即于不恶寒中,知表证之已解,因而断之曰,)此表解里未和也。(以)十枣汤主之。

此一节于痞证外论及太阳中风,激动其寒水之气而为痞也。漐(音蛰,汗出如小雨不辍貌。)

正曰:发作有时,是何缘故?何得比为水有潮汐?头痛亦何比得为水激在山?盖水停胸胁,在膜油中,与疟邪之客于募原同也。募原今人不知,盖即三焦之油膜也,邪在膜中,正气过此,与之相争,则疟发作。此节水留膈膜之间,卫气与争则发作,卫气已过则止,与疟之发作有时,其理正同。卫气争而得出,则漐漐汗出。寒水之气,随太阳经脉上攻于头,则为头痛。故但用十枣汤,攻其水而诸证解。又有此硬满二字,与但气痞者不同,仲景欲人互参,故继上章而详此也。

专题:伤寒论浅注补正
来源:《伤寒论浅注补正》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
下一章:十枣汤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