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论浅注…

附子汤方

唐宗海
唐宗海

附子(二枚,炮,破八片)  茯苓(二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蔚按:(论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宜此汤。此治太阳之阳虚,不能与少阴之君火相合也。又云: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宜此汤。此治少阴君火内虚,神机不转也。方中君以生附子二枚,益下焦水中之生阳,以达于上焦之君火也。臣以白术者,以心肾借中土之气而交合也。佐以人参者,取其甘润以济生附之大辛;又佐以芍药者,取其苦降以泄生附之大毒也。然参、芍皆阴分之药,虽能化生附之暴,又恐其掣生附之肘,当此阳气欲脱之顷,杂一点阴柔之品,便足害事,故又使以茯苓之淡渗,使参、芍成功之后,从小便而退于无用之地,不遣余阴之气以妨阳药也。师用此方,一以治阳虚,一以治阴虚,时医开口辄言此四字,其亦知阳指太阳,阴指少阴,一方统治之理乎。)

少阴病,(下焦生阳之气不周于一身,故)身体痛。(生阳之气不充于四肢,故)手足寒。(生阳之气不行于骨节,故)骨节痛。脉沉者,(生阳之气陷而不举也,亦以)附子汤主之。

述:君火者,上焦君主之心火,生阳者,下焦水中之生阳,即先天之真火也。少阴病不得君火之热化者死,热化太过者病,不得生阳之气者死,生阳渐复者生。

补曰:君火之说,皆后世添设之名目,《内经》只曰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不名君火也,吾于篇首已详言之。然同是一热气也,而根于肾中,为坎阳,藏于心中为离火,位分既殊,而名之曰君火生阳,亦属义有可通。陈注于此言君火、言生阳,颇有分晓,亦读书者之一助。至于仲景此节,则专属生阳不能充达,故以脉沉者三字明之,以见是阳气下陷也。注此节者,又不可妄扯君火为解。

按柯注: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皆是治少阴证,而有出入之不同。经曰少阴之阴,其入于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发热脉沉,无里证者,从阳部注于经也。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从阴内注于骨也。从阳注经,是表热里寒,病从外来,故温而兼散;从阴注骨,是表寒里虚,病从内出,故温而兼补。

(感君火之化而病有形之经脉奈何?)少阴病,(热化太过,则闭藏失职而)下利;(热化太过,则阴络受伤而便脓血。须知)便脓血者,(大肠郁化之腐脓,与阴络之血相并而出,于下利清谷不同也。以)桃花汤主之。

此合下二节言少阴感君火之热化,不病无形之气化,而病有形之经脉也。

专题:伤寒论浅注补正
来源:《伤寒论浅注补正》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补正目录
下一章:桃花汤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