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解

《金匮》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邹汉璜
邹汉璜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

(解见《伤寒卒病论签》中。消者,小便频也。邪热蒸胃,故下消上渴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此消渴之由于营卫衰者。浮者,气衰也,血亦衰也。迟者,营血更劳也。阴阳两虚,更伤其营,则营气竭而热作病消渴矣。)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渴有胸中热者,有胃中热者,有胃中津液不上升者,有寒邪阻胸中者,有水饮阻胸中者,此胃中热之渴也。胃中之热有二,邪入胃中,必有燥屎,法当下之。阴虚中热,法当滋阴也。二者皆消谷,皆溲数也。此云浮而数,浮即为气者,阴衰阳盛,故浮也,则热中而消渴者也。)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此邪入胃中而消渴者,何以知之?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则胃中原无热也,故云然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小便反多者,卫气热也,阴衰故卫热也。卫热何以小便多?卫主温分肉,卫热则阴阳不和,阴阳不和则津液不入脉,尽渗膀胱,故饮一斗,小便一斗也。若饮一溲二,热甚而肌肉血脉之精,悉从小便出,故不治。)

肾气丸方

熟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脉浮微热,表邪未尽入胃也。小便不利者,邪入胃,胃气不治,下焦不司化也。消渴者,胃中热,饮入即消,不化津液也。五苓散清热利水,邪从小便出矣。微热者,表微有热也。)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邪热干太阴营气也。解见《伤寒卒病论签》阳明篇中。)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邪热干气街也。解见《伤寒卒病论签》阳明篇中。)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热先在里,故饮多水停。然停者在心下,热者在胃,故仍渴。水入必经上脘,上脘当心下,水寒相射,故即吐也。)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胃中大热,故欲饮水不止也。)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水气,谓水饮也。水饮停心下,不布于肌肤以下输膀胱,故小便不利。水停心下,肺气不治,津液不升,故渴。若水病之水,则下焦寒者,未必苦渴,且于栝蒌、薯蓣等药无关。)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小便不利,有肺不通调水道者,有下焦不司化者,此三方,皆下焦不司化者。)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林曰:热郁于血分者,亦令小便不利,滑石、蒲灰利小便消滞,血药也。)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一分)

上三味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程林曰:滑石利小便,乱发主五淋,白鱼利水道,同治小便不利。)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程林曰:茯苓淡渗以伐肾邪,白术燥湿以补脾土,戎盐润下以利水道。以上三方,临病之工审其所属者用之。)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巢元方曰:淋有六,有气淋,有劳淋,有石淋,有膏淋,有冷淋,有血淋。石淋者,膀胱热甚,津液为热所熬结也。膏淋者,膀胱之垢,为热所迸而出也。冷淋者,膀胱有冷气也。血淋者,三焦热甚,动络血下渗膀胱也。皆三焦膀胱之病也。气淋者,气化不及胞内,气胀也。胞内何以气胀,阳气不下通,则厥气上,厥气上故胞内胀也。劳淋者,仲景曰:脾伤则九窍不通,谓思虑饮食伤脾,则营卫不行也。营卫不行,则气转膀胱,营卫之气下坠,留于膀胱,因作淋也。石淋、膏淋皆阴虚下部热也,亦有任重致远,受暑而然者。巢氏曰:淋,肾虚而膀胱热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也。盖肾虚则下部不固,故小便数。火上炎,膀胱热,故水涩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程林曰:膀胱蓄热则为淋,发汗以迫其血,血不循经,结于下焦,又为便血。)

专题:金匮要略解
来源:《金匮要略解》
上一章:《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下一章:《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