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杂病论…

热病脉证并治

黄竹斋
黄竹斋

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医多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为于条记,传与后贤。

舍,赦上声。

刘昆湘曰:热邪为病有自外至者,或由天时之加,或由地气之感,或温室炉火过暖,皆可病热,此外至之因也。有自内生者,或嗜热中之物,或过服温燥之品,以及导引失宜,喜怒无节。腑脏气有偏盛,皆可使人病热,此内生之因也。外至之热,或自外移内,或自下移上,或始为痤痱终变疮疡,或始起溺涩,后传目赤,随经脉之上下表里,干移无定。若内生之热,则以脏腑之用各有所偏,物性之殊久而增气,故病则随体秉多热之经而发有定处。治当辨热邪所舍以施治,不可但泻肠胃转伤中府以竭津液。本论所谓阳多者热,下之则硬是也。热邪不循六经传变之序,但外合与内脏相移。五脏各有所合,如热舍于肺,则外发于皮毛。热客皮毛,亦内归于气府,余脏皆同此例,故舍于所合。热邪为病,虽身热必不恶寒,大与温病相似,而实则根本异源。盖温病之热源于伏气,传经化热,始自外寒,皆与热病证治相隔霄壤。此义人多不晓,或将温认热,或误热为寒,方治一差,则苦寒反生热化之虞,小汗可致谵狂之变,乃数十年来温热传经混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师乃详为条记,传示后贤,当可以启举世之昏迷,拯人命于冰谷矣。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刘昆湘曰:热邪惟内于五脏,外舍所合,其病变但有千移,无六经循序之传变也。凡六气之感,皆可杂合为病。本篇但举热邪独发之例,升举五脏热病而以干心为首者,以心为火脏故也。举干脏之候,而外合之治亦在其中矣。热病干心面赤舌烂者,诸阳脉皆上会于面,心血性升而窍于舌,故病热则面赤而舌烂也。心合于脉,脉为血府,凡热入血分,即易循脉内陷。今热邪由脉干心,故内见心中疼痛。心不受邪而热移于胆,胆热乘胃,故痛而气上意欲作呕。心热而胃气未逆,故欲呕而实不呕。脉洪而数者,心脉洪而热则数也。辨证平脉当为热邪干心之证,宜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黄连泻心,黄芩泻胆,泻心而必以泻胆为佐者,以心热未有不胆热者。连芩直清心治火其源,而痛呕诸证皆随愈矣。

《素问》刺热篇: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按:素问此篇,所言五脏热病,皆由内蓄而发于外,与本论所言外感热邪而内干于五脏者,根本异源。然以其所舍不殊,故证候亦多相同。今分别各节后,以资对照。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黄连

(三两)

黄芩

(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此热邪乘肝也,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主之。

刘昆湘曰:肝为阴尽之经,中藏相火,外合筋膜,与心同为血脏,其气行身之左,布于胁肋,故热邪乘之,则身热而左胁痛。身热者,热邪之在血也。胁痛者,血郁而气痹也。甚则狂言乱语者,肝热由络以干心也。肝藏浊气,逆而乘心乱其神志,故杂病之狂谵多属于肝者,以肝为语而藏魂故也。脉弦而数者,肝脉弦而热则数也。凡身热云者,与发热不同,病者但觉烦热在体,而不似发热外蒸之状,虽热必不恶寒,此血分之留热也。治宜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主之。连芩清心,半夏降逆,猪胆苦寒,以胆入胆,用为引导。胆气清而肝热自解,胃浊降而心气亦和矣。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黄连

(二两)

黄芩

(三两)

半夏

(一升)

猪胆汁

(大者一枚取汁)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胆汁,和合令相得,分温再服。

和,去声。

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体重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此热邪乘脾也。

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

刘昆湘曰:热气在脾,脾与胃以膜相连,汁输于小肠,其体则脂,其用在肠,故太阴主腹。脾热则肠液干而脂膏热胀,气壅脉满,故腹中痛而不可按。痛而拒按者,实也。脾热则三焦气阻,故体重不能俯仰。肠液枯约,故大便难。脉当数而按大,数为热盛,大为气强,脾实则同阳明之治,宜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大黄泻肠胃之热,厚朴降气直下,佐甘草以和中。非热实在肠胃者,故不用枳、硝也。

《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泻,两颔痛。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大黄

(四两)

厚朴

(六两)

甘草

(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热病,口渴,喘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脉短而数,此热邪乘肺也。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主之。

刘昆湘曰:热气病肺则气府液灼,津不四布。口渴者,肺胃之津干也。肺热每至连胃,犹心热之必至移胆。喘嗽者,液涸则气失所丽,液不涵气则气逆冲,咳当声重而呛。喘息气粗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者。肺气热则上焦不利,胸膜液结而气阻,故咳则气动,气动则痛引胸中。上焦升降气阻,故欲长呼以太息而不能。脉当短而按数,短者肺津竭而气病,数者热乘而阳迫也。治宜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主之,黄连石膏双清气血之热,半夏降逆以散液结,甘草生用能解热毒。热气为病,法当泻以苦寒,非滋润所能治也。

《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见暑病)

热病,咽中干,腰痛,足下热,脉沉而数,此热邪移肾也,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主之。

刘昆湘曰:肾脉之直者上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少阴脉又上结于廉泉,而为津液之道路,所以灌精喉咽也,故肾热则咽中干。腰为肾府,而肾脉下抵足心,故肾热则腰痛而足下热。肾之为脏,不能直与邪感,必热先入脉而内移,始及于肾,故曰:热邪之移肾也。肾为在里,故脉沉而数。治宜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主之。地黄滋水而凉血,黄连泻火而清荣,黄柏解下焦之热,佐半夏以降逆气,主治重在血分。凡欲导浊邪自胃下行者,必用半夏,温凉皆可佐使。治通液阻,液化而后津生,饮家水结之渴,尤非半夏莫能解也。

《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行酸,若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行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地黄

(半斤)

黄柏

(六两)

黄连

(三两)

半夏

(一升,洗)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专题:伤寒杂病论会通
来源:《伤寒杂病论会通》
上一章:目录
下一章:湿病脉证并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