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杂病论…

寒病脉证并治

黄竹斋
黄竹斋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寒亦天元六气之一,其性凛冽,伤人最厉。由太阳外感天气伤寒之为病,其脉浮紧,其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身疼腰痛,无汗而喘,其治法及传经变证各候,仲景于六经篇详言之,而四体为冰雪寒水所伤,致阴经血脉凝涩,寒邪由经脉干乘五脏之为病,其脉沉迟,其证无发热恶寒,乃于此篇论其脉证治法焉。冰雪寒水属阴,伤人阴经,从其类也。必其人之肾脏阳气素虚,乏抵御外寒之力,然后方为寒伤,故曰寒之为病肾先受之。五脏为阴,因受病之经脉部分而证候各异,其客于五脏之间,可以其经脉引痛之部分而辨其为邪干于何脏也。寒性凝泣,若客于四肢关节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阻塞经脉运行之道路,积久不去变而成著,为挛痹痼疾,可不慎欤。八虚之室,谓肩肘髀膝左右八处也。

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腘,古伯切。

寒病骨痛者,肾主骨,寒伤肾故骨痛。足少阴脉起小指趋足心,循内踝后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贯脊属肾,寒邪伤其经脉,则腿之阴部血痹不通。故曰阴痹。足少阴行腹中,血痹故腹胀也。腰者肾之府,肾病故腰痛。肾主二阴,气化不行故大便难,所谓阴结也。足少阴之标在背腧,其经循喉咙挟舌本,故肩背颈项引痛也。诊其脉沉而迟,此病在里阴,寒邪由经而干肾也。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和荣卫,宣阳益阴,温经散寒也。其积久不去,致寒留于膝后曲节两腘中而痛,是为肾著。以甘姜苓术汤主之,温经驱寒,利水渗湿,为治肾著之专方也。此节寒病与太阳病之伤寒,适成上下表里阴阳之相反,读者当谛审其脉证焉。

桂枝加葛根汤方

(见太阳病上)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四两)

茯苓

(四两)

白术

(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方后有“腰中即温”四字。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腋,夷益切。

肝居胁下脉布胁肋,而主身之筋膜,故肝中寒则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也。五脏经脉惟足厥阴肝脉上巅,寒气上逆故头痛。厥阴之表为少阳,少阳之脉入耳中,里气逆则表应之故耳聋也。诊其脉浮弦而沉迟,弦为少阳病,沉迟主里寒,平脉辨证知为寒邪乘肝也。脏病当治其合,宜以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经府,和其表里以转其枢机,而诸证自愈也。若寒邪积久不去,留著少阳经脉所过之腋,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是谓肝著。以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即大柴胡汤去枳实大黄生姜大枣加甘草也。以无里之热结,故去枳实大黄,无表之往来寒热,故去姜枣。用柴、芩以调肝胆之气,芍药以通血痹,半夏以降气逆,加甘草以益胃而调和诸药也。

小柴胡汤方

(见太阳病中)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柴胡

(四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一两)

半夏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心病在包络,故心中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证与心中风同。心脏居肺间,病甚则气并于肺,故喜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脏中寒则神明失守,故时眩仆而不知人,所谓癫痫是也。两手脉当微,或无脉。故知此为寒邪乘心也。急以通脉四逆汤主之,驱寒邪以挽回绝阳。若寒留著于经脉而不去,则肘外痛,臂不能伸。手少阴脉行肘内,其表则手太阳,里病则病发于表。主之以甘草泻心汤者,内之脏腑寒热调,气血和,而外之经脉自通舒也。

通脉四逆汤方

(见少阴病)

《和济局方》以三生饮治卒中昏不知人,或六脉沉伏,与此节寒邪乘心,用通脉四逆汤之义相发。

甘草泻心汤方

(见太阳病下)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飨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髀,音俾。

脾居腹里,为胃行其津液,主消化水谷,故脾中寒则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飨泄也。脾主四肢,而经脉起于足,寒甚则阳衰于下,故足痿不收也。诊其脉浮迟而按之涩者,此寒邪乘脾之候也。以理中汤主之,脏温寒散则气化行,诸证自愈也。若其留著于经而不去,则其表阳明经脉循行之髀关枢机,强痛挛急不能屈伸矣。以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健脾和胃以除寒湿,内治而外自安也。

理中汤方

(见霍乱)

《三因方》: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若有武士守边,大雪出帐外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医官,灌以此药二剂遂醒。于本方加大附子各等分。

《医学入门》:徽庙日食冰,尝苦脾疾。诸医用理中汤不效,杨介以冰煎与服立愈。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枳实

(四枚)

白术

(三两)

茯苓

(三两)

甘草

(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溢干,此寒邪乘肺也,故其脉沉而迟,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肺主气以司呼吸,喜温而恶寒,《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故肺中寒则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也。手太阴脉之表阳明之别,八耳合于宗脉,里中寒则气不通于表,故耳聋。肺之上端为喉,与咽接合,肺寒则津液不能上升,故嗌干。此寒邪乘肺之证候也,肺为太阴,寒为阴邪,故其脉沉而迟。以甘草干姜汤主之,治肺中虚冷温里散寒也。若寒邪留著于经脉而不去,则太阴循行之肘内疼痛拘急,而转侧不便。以枳实橘皮枯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温肺降逆,开结散寒。脏腑之气和则经脉通畅,而外邪自消矣。

甘草干姜汤方

(见太阳病上)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

枳实

(四枚)

橘皮

(二两)

桔梗

(三两)

半夏

(半升)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专题:伤寒杂病论会通
来源:《伤寒杂病论会通》
上一章:目录
下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