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杂病论…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黄竹斋
黄竹斋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此为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妊音壬。娠音申。)

(魏念庭曰:妇人男子同其脏腑而气血分主不同,故妇人三十六病,不列于凡病一百九十八证之内。此三十六病大约皆经血通闭,胎孕生产之故,悉男子所无者也,所以另立妇人病为一卷,而首言妊娠。妇人经血应乎月,故三十日一至;男子精气应乎日,故随时可得。男阳物也,阳静专而动直;妇人阴物也,阴静翕而动辟。妇人二十九日经血不至,静翕也;每月一至,动辟也。辟则能受矣。男子澹然无欲,则精气不知在何所以存,精专也;欲动情盛则精气不知自何而来,动直也。《易》云: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此妊娠之所由成也。)

(李珥臣曰:此节病证即妊娠恶阻是也。寸为阳脉主气,尺为阴脉主血,阴脉小弱者,血不足也。)

(尤在泾曰:平脉,脉无病也,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盛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其人呕,妊子者内多热也,今妊妇二三月往往恶阻不能食是也。无寒热者,无邪气也,夫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宜桂枝汤和调阴阳而已。)

(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荣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六十日当有此证者,谓妊娠两月正当恶阻之时,设不知而妄治,则病气反增,正气反损,而呕泻有加矣。绝之,谓禁绝其医药也。)

(娄全善云:尝治一妇恶阻病吐,前医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绝之之旨,以炒糯米汤代茶,止药月余渐安。)

桂枝汤方

(见太阳病上)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断后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痼,音顾。衃音坏。)

(徐忠可曰:妇人行经时遇冷,则余血留而为癥。癥者,谓有形可征。然癥病女人恒有之,或不在子宫则仍行经而受孕,经断即是孕矣。未及三月,将三月也。既孕而仍且血,谓之漏下。今未及三月而漏下不止,则养胎之血伤,故胎动。假使动在脐下,则真欲落矣。今在脐上,是每月凑集之新血,因癥气相妨而为漏下,实非胎病,故曰癥痼害。宿疾难愈,曰痼。无端而累之,曰害。至六月胎动,此宜动之时矣,但较前三月经水利时胎动下血则己断血三月不行,乃复血不止是前之漏下新血去而癥反坚牢不去,故须下之为安。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阳一阴,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知癥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

(《楼氏纲目》:凡胎动多在当脐,今动在脐上,故知是癥也。)

(按:妊娠六月,婴儿形体生成略具,故胎动在六月也。)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皮  桃仁  芍药

(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可渐加至三丸。

(赵一德曰:桂枝、桃仁、丹皮、芍药能去恶血,茯苓亦利腰脐间血,即是破血。)

(程云来曰:牡丹、桃仁以攻癥痼,桂枝以和卫,芍药以和荣,茯苓以和中,五物相需为治妊娠有癥痼之小剂。)

(《妇人良方》:夺命丸专治妇人小产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胎尚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此方的系异人传授至妙。

(《准绳》云: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又治胞衣不下,淤血上冲,危险等证。)

(《济阴纲目》催生汤,候产母腹痛腰痛,见胞浆下,方服。

(即本方水煎热服)

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之。

(徐忠可曰:怀孕至六月七月,此胃与肺养胎之时也。脉弦者,卫气结则脉弦。发热者,内中寒亦作热也。寒固主张,弦脉使人胃胀。六七月胃肺养胎而气为寒所滞,故始胀尚可,至此则胎愈胀也。寒在内则腹痛恶寒,然恶寒有属表者,此连腹痛则知寒伤内矣。少腹如扇,阵阵作冷若或扇之也,此状其恶之特异者;且独在少腹,盖因子脏受寒不能阖,故少腹独甚。子脏者,子宫也。开者,不敛也。附子能入肾温下焦,故曰宜以附子汤温其脏。)

(程云来曰:胎胀腹痛亦令人发热、恶寒。少腹如扇,阴寒胜也。妊娠阴阳调和则胎气安,今阳虚阴盛不能约束胞胎,故子脏为之开也。附子汤用以温经。)

附子汤方

(见少阴病)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续下血都不绝者,假令妊娠腹中痛者,此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徐忠可曰:此段概言妇人下血宜以胶艾汤温补其血,而妊娠亦其一。但致病有不同,无端漏下者,此平日血虚而加客邪;半产后续下血不绝,此因失血血虚而正气难复;若妊娠下血如前之因癥者,固有之,而兼腹中痛,则是因胞阻。阻者,阻其欲行之血而气不相顺,非癥痼害也,故同以胶艾汤主之。盖芎、归、地、芍,此四物汤也,养阴补血莫出其上。血妄行必挟风而为痰浊,阿胶能去风澄浊,艾性温而善行,能导血归经,甘草以和之使四物不偏于阴,三味之力也。而运用之巧,实在胶艾。)

(程云来曰:妊娠经来,《脉经》以阳不足谓之激经。)

(唐容川曰:胞阻是阻胞中之血,恶阻是阻胃中之水。)

胶艾汤方

地黄

(六两)

芎䓖

(二两)

阿胶

(二两)

艾叶

(三两)

当归

(三两)

芍药

(四两)

甘草

(二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程云来曰:胶艾主乎安胎,四物主乎养血,和以甘草,行以酒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

(赵一德曰:调经止崩,安胎养血,妙理无出此方。)

(陈修园曰:此为胞阻者出其方治也。然此方为经水不调,胎产前后之总方。)

(《千金方》:胶艾汤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顿仆失据,胎动不安。伤损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见及胎奔上抢心短气方。

(即本方干地黄四两,艾叶三两,余各二两)

(《和剂局方》:胶艾汤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满下堕;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即本方)

。)

(东洞翁曰:芎归胶艾汤治吐血下血诸血证者,不别男子妇人矣。)

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㽲,音绞。)

(尤在泾曰:《说文》:㽲,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则胎失其所养,而反得其所害矣,腹中能无㽲痛乎?芎、归、芍药益血之虚,苓、术、泽泻除水之气。赵氏曰:此因脾土为木邪所客,谷气不举,湿气不流,抟于阴血而痛。故用芍药多他药数倍,以泻肝木,亦通。)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

(三两)

芍药

(一斤)

茯苓

(四两)

白术

(四两)

泽泻

(半斤)

芎䓖

(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温酒和,日三服。

(陈灵石曰:怀妊腹痛多属血虚,而血生于中气,中者,土也,土过燥不生物,故以归、芎、芍药滋之;土过湿亦不生物,故以苓、术、泽泻渗之。燥湿得宜,则中气治而血自生,其痛自止。)

(程云来曰:和以酒服者,籍其势以行药力。日三服,则药力相续而腹痛自止也。)

(《和剂局方》: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

(即本方)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赵以德曰:此即后世所谓恶阻病也。先因牌胃虚弱,津液留滞蓄为痰饮,至妊娠二月之后,胚化成胎,浊气上冲,中焦不胜其逆,痰饮逐涌,呕吐而己,中寒乃起。故用干姜止寒,人参补虚,半夏、生姜治痰饮散逆也。)

(魏念庭曰:妊娠呕吐不止者,下实上必虚,上虚胸胃必痰饮凝滞而作呕吐,且下实气必逆而上冲,亦能动痰饮而为呕吐。方用干姜温益脾胃,半夏开降逆气,人参补中益气。为丸缓以收益补之功,用治虚寒妊娠家至善之法也。)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

(一两)

人参

(一两)

半夏

(二两)

上三味,未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饮下五丸,日三服。

(程云来曰:寒在胃脘则令呕吐不止,故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呕,人参和胃。)

(陈修园曰: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

(黄坤载曰:此方以生姜汁炼蜜为丸,治反胃呕吐;甚则加茯苓更妙。)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赵以德曰: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不在中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和血润燥;本草贝母治热淋,以仲景陷胸汤观之,乃治肺金燥郁之剂,肺是肾水之母,水之燥郁由母气不化也,贝母非治热,郁解则热散,非淡渗利水也,结通则水行;苦参长于治热利窍逐水,佐贝母入行膀胱以除热结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当归

(四两)

贝母

(四两)

苦参

(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验方新编》:孕妇小便不通,此胎压尿胞不得小便,心烦不卧,名曰转胞方。

(即本方)

妊娠有水气,小便不利,洒浙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沈明宗曰:此胎压卫气不利致水也。)

(尤在泾曰:妊娠小便不利与上条同,而身重、恶寒、头弦,则全是水气为病,视虚热液少者,霄壤悬殊矣。葵子茯苓散滑窍行水,水气既行,不淫肌体,身不重矣;不侵卫阳,不恶寒矣;不犯清道,不头眩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虚之变,不可不审也。)

(陈无择曰:凡妇人宿有风寒冷湿,妊娠喜脚肿,俗为皱脚。亦有通身肿满,心腹急胀,名曰胎水。)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

(一斤)

茯苓

(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程云来曰:葵子之滑可以利窍,茯苓之淡用以渗泄,二物为利水之轻剂。)

(《千金翼方》:治妊娠得热病,五六日小便不利,热入五脏方。

(即本方二味各一两)

(《妇人良方》:葵子散治妊娠小便不利,身重恶寒,起则头眩晕,及水肿者。

(葵子五两,茯苓三两,共为末,每服二钱)

妇人妊娠,身无他病,宜常服当归散,则临产不难,产后亦免生他病。

(徐忠可曰:宜常服者,虽无病亦宜服之也。盖生物者土也,而土之所以生物者,湿也,血为湿化,胎尤赖之。故以当归养血;芍药敛阴;肝主血而以芎䓖通肝气;脾统血而以白术健脾土;安胎之法,唯以凉血利气为主,黄芩能清肺而利气之源,白术佐之则湿无热而不滞,故白术佐黄芩有安胎之能;胎产之难,皆由热郁而燥,机关不利,养血健脾君以黄芩,自无燥热之患。故曰:常服则临产不难,产后亦免生他病也。)

当归散方

当归

(一斤)

黄芩

(一斤)

芍药

(一斤)

芎䓖

(一斤)

白术

(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

(《方氏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养血清热之剂也。瘦人血少有热,胎动不安,素曾半产者,皆宜服之,以清其源而无患也。)

妊娠身有寒湿,或腹痛,或心烦心痛,不能饮食,其胎跃跃动者,宜养之,白术散主之。

(尤在泾曰:妊娠伤胎,有因湿热者,亦有因湿寒者,随人脏气之阴阳而各异也。当归散正治湿热之剂;白术散白术、牡蛎燥湿,川芎温血,蜀椒去寒,则正治湿寒之剂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程云来曰:痰饮在心膈,故令人心烦、吐痛,不能食饮。白术主安胎为君,芎䓖主养胎为臣,蜀椒主温胎为佐,牡蛎主固胎为使。按瘦而多火者,宜用当归散;肥而有寒者,宜用白术散。不可混施也。)

白术散方

白术  芎䓖  蜀椒

(去目、汗)

牡蛎

(各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

(魏念庭曰:白术散为妊娠胃气虚寒,水湿痰饮逆于上而阴寒凝滞血气阻闭于下通治之方也。)

(《和剂局方》:白术散调补冲任,扶养胎气。治妊娠宿有风冷,胎痿不长;或失于将理,动伤胎气,多致损堕。怀孕常服,壮气益血,保护胎脏。

(即本方。三因方同,方后云:亦治室女带下诸疾。)

妇人怀身七月,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如有水状,此太阴当养不养,心气实也,宜泻劳宫、关元,小便利则愈。

(尤在泾曰: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而实,非水也。所以然者,心气实故也。心君火也,为肺所畏,而妊娠七月,肺当养胎,心气实,则肺不敢降而胎失其养,所谓太阴当养不养也。夫肺主气化者也,肺不养胎则胞中之气化阻而水乃不行矣,腹满、便难、身重职是故也。是不可治其肺,当利劳宫以泻心气,刺关元以行水气,使小便微利则心气降,心降而脾自行矣。)

(程云来曰:七月手太阴肺经养胎,金为火乘则肺金受伤而胎失所养,又不能通调水道,故有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下如有水气状也。劳宫穴在手心,厥阴心主穴也,泻之则火不乘金矣。关元穴在脐下三寸,为小肠之募,泻之则小便通利矣。此穴不可妄用,剌之能落胎。)

(《脉经》:妇人怀胎,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脉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手太阳、少阴不养者,下主月水,上为乳汁,活儿养母。怀娠者,不可炙刺其经,必坠胎。)

(《千金方》:妇人门有徐子才逐月养胎方。)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程云来曰:产后颈项拘急,口噤,背反张者,为痉。以新产荣虚,卫气慓悍,但开其腠理,则汗易出而风寒易入,故令病痉。产后血晕者为郁冒,又名血厥。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亡血复汗则阳又虚,阳虚则寒,故令郁冒。大便难者,亡血则虚其阴,汗出则虚其阳,阴阳俱虚则津液内竭,肠胃干燥,故大便难。此新产妇人有三病也。)

(尤在泾曰:痉,筋病也;郁冒,神病也;大便难,液病也。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皆为产后所有之病。)

(陈修园曰:此为产后提出三病以为纲,非谓产后止此三病也。)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则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阴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

(尤在泾曰:郁冒虽有客邪,而其本则为里虚,故其脉微弱也。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津气上行而不下逮之象。所以然者,亡阴血虚。孤阳上厥而津气从之也。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阴阳乍离,故厥而冒,及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也。产妇新虚不宜多汗,而此反喜汗出者,血去阴虚,阳受邪气而独盛,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相合,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小柴胡主之者,以邪气不可不散,而正虚不可不顾,惟此法为解散客邪而和利阴阳耳。)

(徐忠可曰:此为郁冒与大便难之相兼者详其病因与治法也。大便坚,非热多,乃虚燥也。呕非寒,乃胆气逆也。不能食,非实邪,乃胃有虚热也。故以柴胡、参、甘、芩、半、姜、枣和之。)

(《脉经》:问曰:妇人病经水不通,而发其汗,则郁冒不知人,何也?师曰:经水下,故为里虚,而发其汗,为表复虚,此为表里俱虚,故令郁冒也。)

(《医说》:人平居无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动摇,目闭口噤,但如眩冒,移时方寤。此由已汗过多,血少气并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

(《金匮辑义》:产后血晕有两端:其去血过多而晕者,属气脱,其证眼闭口开,手撒手冷,六脉微细或浮是也;下血极少而晕者,属血逆,其证胸腹胀痛,气粗,两手握拳,牙关紧闭是也。二者证治霄壤,服药一差,生死立判,宜审辨焉。而本条所论小柴胡汤,是专治妇人草蓐伤风,呕而不能食者。若以为产后郁冒之的方,则误人殆多矣。)

小柴胡汤方

(见太阳病中)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沈明宗曰:此即大便坚,呕不能食,用小柴胡汤而病解能食也,病解者,谓郁冒已解。能食者,乃余邪隐伏胃中,风热炽盛而消谷,但食入于胃,助起余邪复盛,所以七八日而更发热,故为胃实。是当荡涤胃邪为主,故用大承气峻攻胃中坚垒,俾无形邪相随有形之滞一扫尽出,则病如失。仲景本意发明产后气血虽虚,然有实证即当治实,不可顾虑其虚,反致病剧也。)

大承气汤方

(见阳明病)

产后腹中㽲痛,若虚寒不足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魏念庭曰:妊娠腹中㽲痛,胞阻于血寒也。产后腹中㽲痛者,里虚而血寒也。一阻一虚而治法异矣,阻则用通而虚则用塞。主之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大约为血虚里虚者主治也。)

(程云来曰:产后血虚有寒,则腹中急痛。《内经》曰:味厚者为阴,当归羊肉味厚者也,用以补产后之阴,佐生姜以散腹中之寒,则㽲痛自止。夫辛能散寒,补能去弱,三味辛温补剂也,故并主虚劳寒疝。)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见厥阴病)

(《丹溪心法》:当产寒月,脐下胀满,手不可犯,寒入产门故也。服仲景羊肉汤,二服愈。)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不可下也,宜枳实芍药散和之。

(《金鉴》曰:产后腹痛,不烦不满,里虚也。今腹痛烦满不得卧,里实也。气结血凝而痛,故用枳实破气结,芍药调腹痛,佐以麦粥,恐伤产妇之胃也。)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  芍药

(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麦粥下之。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必腹中有淤血著脐下也,下淤血汤主之。

(尤在泾曰:腹痛服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以有淤血在脐下著而不去,是非攻坚破积之剂不除矣。大黄、桃仁、䗪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中二焦也。酒煎顿服,治下制以急,去疾惟恐不尽也。)

下淤血汤方

(见淤血病)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操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大承气汤方主之。

(徐忠可曰:此条言产后恶露不尽,有血淤而病实不在血,因腹内有热致血结膀胱,其辨尤在“至夜即愈”四字。谓产后七八日则本虚稍可矣,无太阳证则非头痛发热恶寒之表证矣。乃少腹坚痛,非恶露不尽而何。然而不大便,则为肠胃中燥热,烦躁发热则为实热上攻;脉微实则又非虚比,日晡烦躁则为脾胃郁热证,更食则谵语胃热尤确,诸皆热结肠胃之证,而非恶露不尽本证也。况至夜即愈,病果在阴则宜夜重,而夜反愈,岂非实热内结乎?故以大承气汤主之,意在通其热结以承接其元气,则恶露自行。不必如前之单下淤血,恐单去血而热不除,则并血亦未必能去也。)

(尤在泾曰:大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均为血药,仲景取之者,盖将一举而两得之欤。)

(合信民曰:产后四五日内略见血露初红,六七日后渐变而黄而白。血露之用洗涤之宫,与平日经水不同。或二十日,或十余日不妨。)

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

(按此节中风,头痛,恶寒发热,干呕,汗出诸证皆是桂枝汤证,惟得之数十日之久不解,而心下满则邪已入少阳之半表半里矣,故以小柴胡汤主之也。)

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而喘,脉弦数者,竹叶汤主之。

(魏念庭曰:产后中风,即伤风也。发热面赤,喘而头痛,似是阴虚阳盛之感风矣,不知热之所上灸者,携风势也,标也;而风之所以不能去者,无正阳气也,本也。主之以竹叶汤,竹叶、葛根、桔梗清热解其表热之风邪,人参、甘草、大枣、生姜补助其本虚之元气。)

(尤在泾曰: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

(竹叶汤乃表里兼济之法。)

竹叶汤方

竹叶

(一把)

葛根

(三两)

桔梗

(一两)

人参

(一两)

甘草

(一两)

生姜

(五两)

大枣

(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产后烦乱呕逆,无外证者,此乳中虚也,竹皮大丸主之。

(唐容川曰:中焦受气取汁,上入心以变血,下安胃以和气。乳汁去多则中焦虚乏,上不能入心以化血,则心神无依而烦乱;下不能安胃以和气,则冲气上逆而为呕逆。其方君甘草、枣肉以填补中宫,化生津液;而又用桂枝、竹茹达心通脉络,以助生心血,则神得凭依而烦乱止;用石膏、白薇以清胃降逆,则气得安养而呕逆除。然此四药相辅而行,不可分论,必合致其用乃能调阴和阳,成其为大补中虚之妙剂也。)

竹皮大丸方

竹茹

(二分)

石膏

(二分)

桂枝

(一分)

甘草

(七分)

白薇

(一分)

上五味,未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有热倍白薇。

(程云来曰:竹茹甘寒以除呕啘;石膏辛寒以除烦逆;白薇咸以治狂惑邪气;夫寒则泥膈,佐桂枝以宣导;寒则伤胃,佐甘草以和中。有热倍白薇,白薇能除热也。用枣肉为丸者,统和诸药以安中益气也。)

(《济阴纲目》:中虚不可用石膏,烦乱不可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众药六分,又以枣肉为丸,仍以一丸饮下。可想其立方之微,用药之难,审虚实之不易也。)

产后下利,脉虚极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产后下利,脉虚极者,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魏念庭曰:产后下利虚极者,自当大补其气血矣。不知其人虽极虚,而下利者,乃挟热之利,补之则热邪无出,其利必不能止也。主之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燥湿,补中理气,使热去而利止。亦治虚热下利之妙方,不止为产后论治矣。

唐容川曰:此下利是言痢疾便脓血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见厥阴病)

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三物黄苓汤主之。

(此节同下节依涪古本补,《金匮要略》附方引《千金方》。

徐忠可曰:此言产妇有暂感微风,或在半表半里,或在下焦,风湿合或生虫,皆能见四肢烦热证,但以头之痛不痛为别耳,故为在草蓐,是未离产所也。自发露得风,是揭盖衣被稍有不慎而暂感也。产后阴虚,四肢在亡血之后,阳气独盛又得微风则苦烦热。然表多则上入而头痛,当以上焦为重,故主小柴胡和解。若从下受之,而湿热结于下,则必生虫,而头不痛。故以黄芩清热为君,苦参去风杀虫为臣,而以地黄补其元阴为佐。曰:多吐下虫,谓虫得苦参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政未可知也。)

三物黄芩汤方

黄芩

(一两)

苦参

(二两)

干地黄

(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苦参、地黄皆能杀三虫,下䘌虫,而虫之生多因肠热,故用黄芩以清之也。)

产后虚羸不足,腹中㽲痛,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拘急,痛引腰背,不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内补当归建中汤主之。

(沈明宗曰:产后体虽无病,血海必虚,若中气充实,气血虽虚,易能恢复。或后天不能生血充于血海,则见虚羸不足。但血海虚而经络之虚是不待言,因气血不利而淤,则腹中㽲痛。冲任督带内虚,则苦少腹拘急,痛引腰背。脾胃气虚,则吸吸少气不能食。故用桂枝汤调和荣卫,加当归欲补血之功居多。若大虚加胶饴,峻补脾胃而生气血。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乃血海真阴大亏,故加地黄、阿胶汤以培之。方后云: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乃温补之中兼饮血药入血分生血,其义更妙。

徐忠可曰:产后虚羸不足,先因阴虚后并阳虚,补阴则寒凝,补阳则气壅。后天以中气为主,故治法亦出于建中,但加当归即偏于内,故曰内补当归建中汤。曰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谓宜急于此调之,庶无后时之叹。然药味和平,可以治疾,可以调补,故又曰令人强壮宜。)

内补当归建中汤方

当归

(四两)

桂枝

(三两)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䓖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巢氏病源》:吐血有三种,一曰内衄,出血如鼻血,但不从鼻孔出,或去数升乃至一斛是也。)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主之。

(赵一德: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断,气属相火,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亦郁而不发,不发则焰不达,不达则气如咽,与痰涎结聚胸中,故若炙脔。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

尤在泾曰: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是也。

《金鉴》曰: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香芳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半夏

(一升)

厚朴

(三两)

茯苓

(四两)

生姜

(五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痛者,加桔梗一两。

(《金匮要略》本方有干苏叶二两

《三因方》:大七气汤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振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

(方同《金匮》)

《全生指迷方》:若咽中如炙肉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由胃寒乘肺;肺胃寒则津液聚而成痰,致肺管不利,气与痰接相搏,其脉涩,半夏厚朴汤主之。)

(即《金匮》本方)

妇人脏燥,悲伤欲哭,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者,甘草小麦大枣汤主之。

(尤在泾曰:脏躁,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而属于心也。数欠伸者,经云:肾为欠、为嚏。又肾病者善伸数欠、颜黑。盖五志生火,动必关心,脏阴既伤,窃必及肾也。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燥也。

唐容川曰:妇人子宫,古亦名子脏,子脏之血液本于胃中,胃中汁液多则化乳化血,下达与催乳相似。肺散津而主悲,肺津虚则悲伤欲哭。心藏血而主神,心血虚则神乱而如有神灵所凭。津血两虚则不能下润子脏,故统以滋补汁液者化生津血。

《汉药神效方》:妇人脏躁,西医谓之子宫痫,即今舞蹈病。)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

(三两)

小麦

(一升)

大枣

(十枚,擘)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程云来曰:悲则心系急,甘草、大枣甘以缓诸急也。小麦谷之苦者,《灵枢经》曰:心病者,宜食麦,是谷先入心矣。

《本事方》:乡里有一妇人,数欠伸,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应。用麦甘大枣汤,尽剂而愈。

《妇人良方》:程虎卿内人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巫兼治,皆无益。与大枣汤一投而愈。

(即本方)

方舆曰:此方虽云治妇人脏躁,然不拘男女老少,凡妄悲伤啼哭者,一切用之有效。近有一妇人笑不止,诸药罔效,以甘麦大枣汤与之愈。后用治小儿啼哭,亦效。)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涎沫,后治其痞。治吐涎沫,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治痞,宜泻心汤。

(程云来曰:经曰:水在肺,吐涎沫。此水饮在上而医反下之,伤其阴血,心下即痞也。

尤在泾曰: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吐涎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桔梗

(三两)

甘草

(二两)

茯苓

(三两)

泽泻

(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水饮结于上焦胸肺之间则吐涎沫。仲景用桔梗、甘草治肺痈时出浊唾,本方再加以茯苓、泽泻,俾上溢之水饮由小便而去也。)

泻心汤方

(见吐衄病《金匮辑义》:据《千金》,当是甘草泻心汤。)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为诸经水断绝,血结胞门。或绕脐疼痛,状如寒疝;或痛在关元,肌若鱼鳞,或阴中掣,少腹恶寒;或引腰脊,或下气街。此皆带下,万病一言。察其寒热,虚实紧弦,行其针药,各探其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徐忠可曰:此段叙妇人诸病之由,所以异于男子,全从经起,舍此则与男子等也。因虚积冷结,为诸经水断绝,血结胞门数旬,为一篇纲领。谓人不虚则邪不能乘之,因虚故偶感之冷不化而积。气热则行,冷则凝,冷气凝滞久则结。结者,不散也。血遇冷气而不行则经水断绝,然有微甚不同,故曰诸。胞门,即子宫所通阴中之门也,为经水孔道,冷则淤积而碍其月水之来矣。上焦之元气或盛,而无客邪并之,则寒邪不能上侵,盘结在中。脐主中焦,故绕脐寒疝。寒疝,寒痛也。若其人中气素热,下邪并之即为热中病,而关元之寒,客热不能消之,故痛仍在。而客热所至,荣气作燥,故肌若鱼鳞。鱼鳞者,肌粗不滑之状也。关元以下,寒冷或多,则冷低而经不全妨,但期候不调匀。冷近于阴,故阴痛掣抽痛,于是少腹阳气少则恶寒矣。或引腰脊,谓病侵下之经络,则自腰脊气冲膝胫无往不痛者有之。此皆带脉已下为病。其病之初发,各因形体之寒热为寒热,变虽万端。总不出乎阴阳虚实。而独以紧弦为言者,盖经阻之始大概属寒,故气结则为弦,寒甚则为紧耳。示人以二脉为主,而参之兼脉也。针药者,各有相宜也。然病形且同,脉有各异,所异之部即为病源。此段为妇科辨证论治之最要语,故令辨记且戒之耳。

按:《史记》扁鹊传:过邺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知古称带下,乃妇科经血诸疾之通名也。)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知之?曾经半产,淤血在少腹不去,故唇口干燥也。温经汤主之。

(程云来曰:妇人年逾七七则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今病下血数十日不止,下多则亡阴,阴虚则暮发热也。任冲之脉皆起于少腹,任冲虚则少腹急,有淤血则少腹满也。阴虚不能济火,故手掌烦热。血虚不足以荣唇口,故唇口干燥也。妇人五十而有此病,则属带下。以其人曾经半产,犹有淤血著于少腹不去。故《内经》曰:任脉为病,女子则带下瘕聚也。既已经半产则任冲伤,年逾七七则任冲竭,任冲之脉不能以荣唇口,则唇口干燥,知有淤血也。故以温经汤治之。

陈修园曰:此承上节历年血寒积结胞门之重证,而出其方治也。)

温经汤方

吴茱萸

(三两)

当归

(二两)

芎䓖

(二两)

芍药

(二两)

人参

(二两)

桂枝

(二两)

阿胶

(二两)

牡丹皮

(二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二两)

半夏

(半斤)

麦门冬

(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日三服,每服一升,温饮之。

(原本无半夏、麦门冬,作上十味,今依《金匮要略》补。)

(程云来曰:妇人有淤血,当用前证下淤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茱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用以逐坚癥。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淤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调月水。

徐灵胎曰:此调经总方。

《脉经》:妇人经断,一月血为闭,二月若有苦无,三月为血积。小腹寒,手掌反逆,当与温经汤。

《张氏医通》,温经汤并治经阻不通,咳嗽便血。)

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或至期不来。温经汤主之。

(此节依涪古本及《金匮要略》补。

《金鉴》曰: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淤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淤,暖子宫补冲任也。

《千金方》: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

(即本方)

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或一月再经者,王瓜根散主之。阴肿者,亦主之。

(程云来曰:胞中有寒,则血不行而经水不利,积于少腹则满痛也。妇人经水上应太阴之盈亏,下应海潮之朝夕,故月月经行相符而不失其常轨。今经一月再见,则经停积一月不行矣,故用王瓜根散以下积血。㿗痈亦凝血所成,故此方亦主之。

徐灵胎曰:此治淤血伏留在冲脉之方。)

王瓜根散方

王瓜根

(三分)

芍药

(三分)

桂枝

(三分)

䗪虫

(三枚)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赵以德曰:此亦因淤血而病者,王瓜根能通月水,消淤血,生津液,津生则化血也;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开阴寒;桂枝通血脉,引阳气;䗪虫破血积,以酒行之。非独血积冲任者有是证,肝藏血主化生之气,与冲任同病而脉循阴器,任督脉亦结阴下,淤血流入作痛,下坠出阴户,故皆用是汤主之。)

妇人半产若漏下者,旋覆花汤主之;黄芪当归汤亦主之。

(徐忠可曰:半产或下血而为漏下,此因虚而寒气结也,结则气不摄血,而为漏下矣。故以旋覆开结气而通其虚中之滞,加葱行其气也,加绛少许为血分引经耳。

按黄芪当归汤,《兰室秘藏》名为当归补血汤,《济阳纲目》取治一切去血过多之证。此用之以治半产漏下,其旨符合也。

旋覆花汤方

(见胸痹病)

黄芪当归汤方

黄芪

(二两半)

当归

(半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芪补益气分药也,当归补益血分药也。血无气则不行,故用五倍之黄芪以为当归之徒卒以引血归经,自无气不摄血漏下之患矣。)

妇人陷经漏下,色黑如块者,胶姜汤主之。

(李珥臣曰:陷经漏下,谓经脉下陷而血漏下不止,乃气不摄血也。黑不解者,淤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荣气腐败也。然气血喜温恶寒,用胶姜汤温养气血,则气盛血充,推陈致新而经自调矣。

《金鉴》曰:陷经者,谓经血下陷,即今之漏下崩中病也。

程云来曰:血与气俱行则活而红,血不行则死,死则黑也。此血凝于下焦,故下黑不解。胶姜汤,其亦温经行血剂欤。)

胶姜汤方

阿胶

(三两)

地黄

(六两)

芎䓖

(二两)

生姜

(三两)

当归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本方即胶艾汤,以生姜易艾叶。

陈修园曰:阿胶养血平肝,去淤生新。生姜散寒升气。亦陷者举之,郁者散之,伤者补之、育之之义也。)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或经后产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阿胶汤主之。

(尤在泾曰:《周礼》注:敦,以盛食,盖古器也。少腹满如敦状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状。小便难,病不独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气热不化。产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结而病属下焦也。故以大黄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胶者,所以去淤浊而兼安养也。)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大黄

(四两)

甘遂

(二两)

阿胶

(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程云来曰:苦以下结,大黄之苦以下淤血,甘遂之苦以逐留饮;滑以利窍,阿胶之滑以利小便。为行水下结血之剂。

魏念庭曰:大黄下血,甘遂逐水,入阿胶者,就阴分下水血二邪而不至于伤阴也。)

妇人时腹痛,经水时行时止,止而复行者,抵当汤主之。

(魏念庭曰:妇人经水不利快而下,有淤血在血室也。非得之新产后。则血之积于血室坚而成衃必矣。不同生后之积血易为开散也,必用攻坚破积之治,舍抵当不足以驱逐矣。)

抵当汤方

(见太阳病中)

妇人经水闭,脏坚癖,下白物不止,此中有干血也,矾石丸主之。

(尤在泾曰:脏坚癖者,于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则新血不荣,而经闭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时,胞宫生湿,湿复生热,所积之血转为湿热所腐,而成白物,时时自下,是宜先去其脏之湿热,矾石却水除热,合杏仁破结润干血也。

程云来曰:《内经》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而痛出白,一名曰蛊。今此证脏坚癖,岂非瘕聚与疝瘕乎?下白物,岂非带下与出白乎?)

矾石丸方

矾石

(三分,烧)

杏仁

(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为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

(程云来曰:矾石酸涩,烧则质枯,枯涩之品故《神农经》以能止白沃,非涩以固脱之意也。杏仁者非以止带,以矾石质枯,佐杏仁一分以润之,使其同蜜易以为丸,滑润易以内阴中也。此方专治下白物而设,未能攻坚癖下干血也。

魏念庭曰:脏坚之脏,指子宫也。脏中之脏,指阴中也。

赵以德曰:设干血在冲任之海者,必服药以下之,内之不能去也。

合信氏曰:妇人流白带,用白矾贮水节,自阴户射入。

《汉方解说》:治带球,治白带下,阴中瘙痒证。于宫腟部腟黏膜之小溃疡,有奇效。明矾、蛇床子仁六分,樟脑三分,杏仁二分,白粉一分,上为未,以蜂蜜为腟球状,白粉为衣。隔日一个,插入腟中。)

妇人六十二种风证,腹中气血如刺痛者,红蓝花酒主之。

(尤在泾曰:妇人经尽、产后,风邪最易袭入腹中,与血气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种未详。红蓝花苦辛温,活血止痛,得酒尤良。不更用风药者,血行而风自去耳。)

红蓝花酒方

红蓝花

(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斗,煎减半,去滓,分温再服。

(张隐庵曰:红花色赤多计,生血行血之品也。陶隐居主治胎产血晕,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金匮》红蓝花酒治妇人六十二种风。临川先生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盖风为阳邪,血为阴液,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所不足者,乃冲任之血月事以时下,故多不足也。红花性上行开散,主生皮肤间散血,能资妇人之不足,故主治妇人之风。用酒煎以助药性,能引其外出,主生脉外之血者也。

《外台秘要》:近效疗血晕绝不识人、烦闷方。

(即本方)

《熊氏补遗》:热病胎死腹中。

(即本方)

《产乳方》:治胎衣不下。)

妇人腹中诸病痛者,当归芍药散主之;小建中汤亦主之。

(魏念庭曰:妇人腹中诸病,血气凝聚而痛作,以当归芍药散主之,生新血之中寓行宿血之义。再有妇人腹中痛,非养血行淤所可愈者,则中虚之故也,中虚气自运行不快,气运不快则血行多滞,宜补其中生胃阳,而气旺血行痛不作矣,此建中汤之所以主中虚腹痛也。)

小建中汤方

(见太阳病中)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尤在泾曰:饮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及缭戾同,胞系缭戾而不顺,则胞为之转。胞转则不得溺也。由是下气上逆而倚息,上气不能下通,而烦热不得卧。治以肾气者,下焦之气肾主之,肾气得理,庶缭者顺、戾者平而闭乃通耳。

唐容川曰,胞字即脬字,脬,膀胱也。《史记》仓公传正义曰:脬通作胞。此转胞,或胎压其脬,或忍溺入房,以致膀胱之系缭戾而不得小便,水因反上冲肺则倚息不得卧。烦热者,膀胱太阳之气乱也。凡逆转者,当顺举之,而后得返其正。故用肾气丸振动肾气以举之,举之则所以利之也。

《舒氏女科要诀》:了戾者,绞纽也。

《巢氏病源》:胞转之病,由胞为热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气还迫于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溲应出不得出,内外壅胀不通,故为胞转。其状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张仲景云:妇人本肥盛且举自满,今羸瘦且举空减,胞系了戾,亦致胞转。)

肾气丸方

(见虚劳病)

妇人阴寒,蛇床子散主之。

(沈明宗曰:此治阴掣痛,少腹恶寒之方也。胞门阳虚受寒现证不一,非惟少腹恶寒之一证也。但寒从阴户所受,当温其受邪之处则病得愈。故以蛇床子一味大热助其阳,纳入阴中俾子宫得暖,邪去而病自愈矣。)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

(一两)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阴中,自温。

(赵以德曰:白粉即米粉,藉之以和合也。

《汉药神效方》:妇人阴中痒痛,或白带,或子宫下垂,交合时发痛者。用蛇床子末,和熟艾,置绢袋中,其形如蕃椒,插入阴中,以尖头插入子宫为佳。

《集简方》:妇人阴痒,蛇床子一钱,白矾二钱,煎汤频洗。)

少阴病脉滑而数者,阴中疮也。蚀烂者,狼牙汤主之。

(尤在泾曰:脉滑者湿也,脉数者热也,湿热相合而系在少阴,故阴中即生疮,甚则蚀烂不已。狼牙味酸苦,除邪热气、疥瘙恶疮,去白虫,故取治是病。

李珥臣曰:少阴属肾,阴中肾之窃也。)

狼牙汤方

狼牙

(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以绵缠箸如茧大,浸汤沥阴中洗之,日四遍。

(《汉药神效方》:狼牙即野蜀葵或木兰。

《金鉴》曰:阴中,即前阴也。生疮蚀烂,乃湿热不洁而生䘌也。用狼牙汤洗之,除湿热杀䘌也。狼牙非狼之牙,乃狼牙草也,如不得,以狼毒代之亦可。其疮深,洗不可及,则用后法也。

《金匮辑义》:阴蚀乃霉疮之属。)

胃气下泄,阴吹而喧如失气者,此谷道实也,猪膏发煎主之。

(赵以德曰:阳明脉属于宗筋,生于气街,若阳明不能升发谷气上行,变为浊邪,反泄下利,子宫受抑,气不上通,故从阴户作声而吹出。猪脂补下焦生血,润腠理;乱发通关格。腠理开,关格通,则中焦各得升降,而气归故道已。

尤在泾曰: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失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暄。谷道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窃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矣。)

猪膏发煎方

(见阳明病)

专题:伤寒杂病论会通
来源:《伤寒杂病论会通》
上一章:目录
下一章:杂疗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