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杂病论…

杂疗方

黄竹斋
黄竹斋

以下三篇,乃《金匮要略》卷下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之文。赵一德、魏念庭、尤在泾诸本皆未载,盖断为后人所附而删之也。然考《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诸书,知其为仲景遗文无疑。且杂疗方所列急救诸法,何一非医者所宜究。其饮食禁忌二篇,尤为养生所应知。今取附本书卷末,庶成全璧焉。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兰台轨范》作“五脏寒热”)

(冬三月加)

柴胡

(八分)

白术

(八分)

大腹槟榔

(四枚,并皮子用)

陈皮

(五分)

生姜

(五分)

桔梗

(七分)

(春三月加)

枳实  

(减)

白术  

(共六味)

(夏三月加)

生姜

(三分)

枳实

(五分)

甘草

(三分)

(共八味)

(秋三月加)

陈皮

(三分)

(共六味)

上各㕮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皆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五脏之虚而伤之,致邪伏于皮肤里脏腑外,三焦之募原。久则血凝气滞,郁而为热,变证百出矣。仲景立此方,欲人为未雨之绸缪,以思患而预防之,乘邪之初集而攻之。夫四时风寒暑湿之邪虽不同,而伤之不即发则郁伏于少阳一也。故用柴胡为君,领诸药直达三焦之募原,以解散其五脏之寒热。寒热久者,必存积滞,故用大腹槟榔枳实以为臣。邪之所中,其气必虚,故用白术以培中气,生姜以散胃寒,桔梗清上焦之郁热,腹皮消中焦之积湿。冬加柴胡予解其温。春加枳实早弭其泄。夏暑发于秋则为痎疟,故加甘草以清血解毒。秋湿作于冬则成咳嗽,故加陈皮以利气宽胸。何一非杜渐防微之意乎。滓再合煮者,仍不离和解少阳之成法也。吴又可《瘟疫论》中之达原饮,盖以此方化出也。

长服诃黎勒丸方

诃黎勒

(全书有煨字)

陈皮  厚朴

(各三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夫人之疾病,由饮食不节,致肠胃积滞而成者,常十之八九。故古人养生方,长服多消导之药。所以使消化无停积,腠理无壅滞,九窃不闭塞,而气血自调畅也。《本草》谓:诃黎勒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能消腹中百病。陈皮、厚朴亦皆利气行滞之品。蜜丸、酒服者,使血分之气亦无滞也。

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仃尸卒死者,三物备急丸主之。

(此节依涪古本订正)

李珥臣曰:人卒得病欲死者,皆感毒厉邪阴不正之气而然。三物相须能荡邪安正,或吐或下,使秽气上下分消,诚足备一时急需也。

《金匮辑义》:停尸无考,盖即遁尸。见《巢源》。

三物备急丸方

大黄

(一两)

干姜

(一两)

巴豆

(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气。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能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兰台轨范》:若口噤者,须化从鼻孔,用苇管吹入,自下于咽。)

徐忠可曰:此方妙在大黄,巴豆峻利,寒热俱行,有干姜以守中,则命蒂常存,且以通神明而复正性,故能治一切中恶卒死耳。

张路玉曰:备急丸治寒实结积之峻药。凡伤寒热传胃腑,舌苔黄黑刺裂,唇口赤燥者,误用必死,以巴豆大热,伤阴故也。

徐灵胎曰:此温下之法,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满痛,大便不通。

《本经》述大黄之功能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巴豆之功能,曰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盖大黄之味苦性寒直下,巴豆味辛性热而兼横行也。

张隐庵曰:凡服巴豆,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胃而出。中恶、客忤、停尸、卒死等证,皆邪中五脏,致九窍闭塞不通,故用巴豆之辛温以开之。唯欲其令秽浊之邪顺时而下,必当佐以大黄之苦寒,又恐其中气暴脱,乃用干姜守住其脾,不使倾笥倒箧尽出无余。制方之妙,又精如此。

物理小识谓:巴豆同大黄则泻反缓,盖巴豆恶大黄而备急丸同用之。

王好古曰: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不知也。

《肘后方》:治大热行极,及食热饼,竟饮冷水过多,冲咽不即消,仍以发气呼吸喘息方。

(即本方为末服)

《千金方》:备急丸治卒中恶风,气忤迷绝不知人。

(即本方)

《外台秘要》:许仁则巴豆三味丸疗干霍乱,心腹胀满,搅刺疼痛,手足逆冷,甚则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须臾不救,便有性命之虑。

(即本方)

《圣惠方》:备急丸治霍乱,心腹疰痛,冷气筑心。

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石散主之。

(依涪古本)

伤寒大病后,余热遗毒蕴于血脉、骨髄之中,每致精神昏愦,或为百合狐惑等证,或发为疮毒丹疹。此方取姜、附、桂、防引五石等药,以搜其深藏之伏寒遗热。名寒食者,盖即风引汤之变方也。

紫石寒石散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

(研炼)

栝蒌根  防风  桔梗  文蛤  鬼臼

(各十分)

太一余稂

(十分,烧)

附子

(炮去皮)

干姜  桂枝

(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续医说》:魏晋间人喜服寒食散,即五石散也。孙真人载于《千金方》中。而皇甫谧因试其药,遂为废人,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畏热悲恚欲自杀。余读晋史,载裴秀服此散,遂致暴死。故颜之推深戒子孙,不可轻服古方。

《懒真子》:后汉以来,方书中有五石散,又谓之寒食散。论者曰:服金石人不可食热物,服之则两热相激,故名之。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金鉴》曰:卒然昏死,皆尸蹶也。薤白类蒜而小,北人谓之小根菜,南人谓之钓乔是也,其味极辛,捣汁灌鼻,亦通窍取嚏之意也。

李珥臣曰,阴邪客气,闭塞关窍则猝然而死。薤味辛而属阳,可辟阴邪通阳气,然必捣汁灌鼻中者,以天气通于肺,肺主气,鼻为肺窍司呼吸,使外邪自鼻而进者,仍令以鼻而出也。

《肘后方》:卒死,或先病平居,寝卧奄忽而死,皆是中恶。以薤汁灌入鼻中便省。

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李时珍曰:鸡冠血,三年雄鸡者良,取其阳气充溢也。

《金鉴》曰:管吹内鼻中,谓将鸡冠血或合热酒含在不病人口内,以苇管或笔管插入病人鼻孔中,使气连药吹之,其药自能下咽,气通,噤自开也。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李珥臣曰:猪脂滑窍而助胃气。苦酒,食醋也,煮沸则香气扑鼻,灌之可敛正祛邪。

《肘后方》:治卒中五尸方,猪脂八合,铜器煎小沸,投苦酒八合相和,顿服即差。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肘后方》:治卒死,或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恶。用雄鸡冠血涂而上,干则再上,仍吹入鼻中,并以灰营死人一周。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千金方》:治中恶方,大豆二七粒末,鸡子黄并酒相和,顿服。

《巢氏病源》:卒死者,由三虚而遇贼风所为也。三虚,谓乘年之衰一也,乘月之空二也,失时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虚而为贼风所伤,使阴阳偏竭于内,则阳气阻隔于外。二气拥闭,故暴绝如死。若腑脏气未绝者,良久乃苏。然亦有加鬼神之气而卒死者,皆有倾邪退乃活。

徐忠可曰:凡人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故救卒死,唯一复其阳气为主。若鼻气通于天,天阳之所通也。口气通于地,地阳之所通也,而为诸阳之聚,属阳明中土,人阳之所通也。故或以薤,或以鸡冠血,二物皆能通天分之阳,故以灌鼻中。猪脂能通肤中之阳,苦酒为引。鸡子白能通肾中之阳,大豆为引。故以灌喉。鸡属巽,肝为魂之主,涂面则内通于胃。以灰围四旁,则气更束而内入,相引入肝,故肝气通面愈。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程云来曰:厥阳独行:故卒死而壮热。岐伯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矾石收涩药也,以之浸足而收涩其厥逆之气。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程云来曰:《肘后方》治卒魇不寤,以青牛蹄或马蹄临人头上即活,则骑牛临面系厌恶驱邪法也。目闭者,邪气内著也。灌薤汁,以辟邪安魂;吹皂荚,以取嚏开窍。

《千金方》:治卒死无脉,无他形候,阴阳俱竭故也。治之方:牵牛临鼻上二百息,牛舐必瘥。牛不肯舐,著盐汁涂面上,牛即肯舐。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肘后方》作“张目”)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

(原注:有巴豆者。)

程云来曰:灸手足两爪后,当是灸两手足爪后,其文则顺。以十爪甲为十二经之终始,灸之以接引阳气而回卒死。此恶气中于太阳,令卒死而开口反张也。五毒诸膏散方未见。

《千金方》: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壮。不止,十四壮。炷如雀屎大。

《肘后方》:卒死门,有三物备急丸散及裴公膏,救卒死。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

(《外台秘要》作“以洗足”)

。又取牛洞

(原注:稀粪也)

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程云来曰:卒死面四肢不收者,无阳以行四末也。失便者,正气衰微不能约束便溺也。物之臭者,皆能解毒秽邪,故以牛马粪及后条狗粪治之。心下一寸,当是上脘穴,脐上三寸,当是中脘穴。脐下四寸,当是关元穴。灸之以复三焦之阳,而回其垂绝之气。

《肘后方》:卒中恶死,吐利不止,不知是何病,不拘大人小儿,马粪一丸绞汁灌之。干者水煮汁亦可。卒死不省,四肢不收,取牛洞一升和温酒灌之,或以湿者绞汁亦可。此皆扁鹊法也。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徐忠可曰:吐利非即死病,吐利而卒死又无他病可据,则知上吐下利病在中矣。狗性热,善消物。粪乃已消之滓,病邪得之如其消化,类相感也。近有用狗粪以治膈噎;有用狗屎中骨末以治腹痛。百药不效而骨立欲死者,无不神验,可悟此理矣。

《本草》:白狗者良。

《千金方》:乘马远行,至暮当沐浴见衣,方可近婴儿处所。若感其气,则为急惊风搐。又曰:步践粪秽之履,勿使近婴儿,若感其气,则为天瘹。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

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程云来曰:《甲乙经》曰:尸蹶者,死不知人,脉动如故。《伤寒论》曰:尸蹶者,令人不仁。即气闭不通,静而死之谓也。菖蒲内鼻中以通其肺气,桂内舌下以开其心窍,心肺开则上焦之阳自能开发,尸厥之疾可愈。

《平脉法》: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蹶,当刺期门、巨阙。

《肘后方》:尸蹶之病卒死,脉犹动,听其耳目中如微语声,股间暖者,是也。魇死之病,卧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齿其踵,及足趾甲际,唾其面,即苏。仍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并以菖蒲根汁灌之。

又方:

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程云来曰:《内经》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皆竭,令人身动皆恸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剔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见缪刺论,今仲景亦剔左角之发治者,以左角为阳气之所在,五络之所绕,五络皆竭,故剔其五络之血余以治之。和以酒灌者,助药力而行气血也。

《金鉴》曰:尸厥,乃正暴然为邪气闭塞不通,故静而死也。菖蒲吹鼻,桂著舌下而不愈者,则用此法。

《巢氏病源》:尸蹶者,阴气逆也。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常,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而股间暖者是也。耳内虽无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厥治之。诊其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实,滑即为气,实气相搏、身温而汗,此为入腑,虽卒厥不知人,气复则自愈也。若唇正青身冷,此为入脏,亦卒厥有知人即死。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通治诸感忤。

(依涪古本订正)

徐忠可曰:凡卒死及客忤死,总是正不胜邪,故阳气骤闭而死。肺朝百脉,为一身之宗,麻黄、杏仁利肺通阳之君药,合甘草以调中,故为救卒死主方。名曰还魂汤,著其功也。

《金鉴》曰:中恶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时,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复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动,魂可还矣。

《肘后方》: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涂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亦杀人。又云: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忽犯人也。此恶鬼毒厉之气,疗之多愈。亦有侵克脏腑经络,虽差后犹宜治疗,以消其余势。不尔,终为人患,有时辄发。

还魂汤方

麻黄

(三两,去节)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

(一两,炙)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

《和剂局方》:三拗汤,治伤风伤冷,鼻塞声重,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即本方加生姜,被复取汗。

又方:

韭根

(一把)

乌梅

(二十七个)

吴茱萸

(半升,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人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徐忠可曰:韭根有韭白之功,乌梅有开关之力,吴茱萸能降浊阴,阴降而关开则魂自还,故亦取之。然栉浮则生,沉则死。盖栉为本人日用之物,气之所及也。浮则其人阳气未绝,沉则久已有阴无阳,故主死。然仍分饮之,信栉无宁信药耳。

《金鉴》曰:浮为阳,沉为阴,阳生阴死又也。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忿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忿气盛《全书》《外台》作“阴气盛”)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

(程云来曰:导引上焦之气。)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导引四肢之气。)

若已殭,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

(导引下焦之气。)

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罙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金鉴》曰:旦至暮,阳气有余,阳主生,故虽已冷,必可治也;暮至旦,阴气有余,阴主死,故稍难也。自缢之人,必可治者,恐此当有言语忿争,气盛不散,故可治也。暮至旦。固难治,然遇夏时夜短于昼,又热遇皆阳气有余,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虽一日已上犹可治之。观此谆谆切告,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琐而不治也。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谬。弦弦犹言紧紧也。揉胸按腹摩臂胫屈伸之,皆导引其气之法也。

《外台秘要》:《肘后》疗自缢死,心下尚微温,久犹可治方。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悬其发,令足去地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腹中砻砻或是通气也。其举手捞人,当益坚捉持,更递嘘之。若治了能浯,乃可置。若不得悬发,可中分发,两手强牵耳。又方:皂荚未葱叶吹其两鼻孔中,逆出复内之。又方,以芦管吹其两耳,极则易人吹,取活乃止。若气通者,以少桂汤稍稍咽之,徐徐乃以少粥清与之。

《疡医大全》:必须心口尚温,大便未下,舌未伸出者,救治。

《金匮辑义》:桂汤,诸书无考,盖此单味桂枝煎汤耳。而《洗冤录》引《本经》之交后载官桂汤方,未知何本,录下备残。《洗冤录》官桂汤:广陈皮八分,厚朴、半夏各一钱,肉桂、干姜各五分,甘草三分。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尿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著暍人脐,令尿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尿其中,欲使多人尿,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本草》:车辖,一名车缸,即车轴铁辖头。)

程云来曰:中暍不可得冷,犹被冻不可沃以热汤,寒热拒隔反为大害。

《巢氏病源》: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气炽盛或郁愈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暍。然此乃外邪所击,真脏未坏,若遇便治救。气宣则苏。

夫热暍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谓外卒以冷触,其热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也。

《三因方》: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冷,当以布巾衣物等醮热汤熨脐中及气海。续以汤淋布上,令彻脐腹暖,即渐醒。如仓促无汤处,掬道上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窝子,令人更尿于其中,以代汤。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乱闷,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

《叶氏避暑录话》:道路城市间,中暑昏仆而死者,此皆虚人、劳人或饥饱失节,或素有疾。一为暑气所中,不得泄则关窍皆窒,非暑气使然,气闭塞而死也。大蒜一握,道上热土杂研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滓,别其齿灌之,有顷即苏。

救溺死方

(《外台秘要》引《小品》疗溺死,若身尚暖者方)

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李时珍曰:凡蝇溺水死,试以灰埋之,少项即便活,甚验。盖灰性暖而能拨水也。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气,以埋人则外温卫气而内渗水湿,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巢氏病源》:人为水所没溺,水从孔窍入灌注脏腑,其气壅闭故死。若早拯救得出,即泄沥其水,令气血得通,便得活。经半日及一日,犹可活。气若已绝心上腰,亦可活。

《千金方》:治落水死方。以灶中灰布地令厚五寸,以甑侧著灰上,令死者伏于甑上,使头少垂下。炒盐二方寸匕内竹管中,吹下孔中,即当吐水,水下因去甑,下死人著灰中壅身,使水出鼻口,即活。

又方,掘地作坑,熬数斛灰内坑中,下死人覆灰,湿彻即易之,勿令大热。煿人灰冷更易,半日即活。

《普济方》治坠水冻死,只有微气者,勿以火炙,用布袋盛热灰放在心头,冷即患,待眼开以温酒服之。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

大黄

(一两,切,浸,汤成下)

绯帛

(如手大,烧灰)

乱发

(如鸡子大,烧灰用)

败蒲

(一握三寸)

桃仁

(四十九个,去皮尖,熬)

久用炊单布

(一尺,烧灰)

甘草

(如中指节,炙,剉)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复,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淤血也。

徐忠可曰:从髙坠下,虽当救损伤筋骨为主,然顿趺之势,内外之血必无不淤,淤不去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伤不愈,故以桃仁、大黄逐淤为主,绯帛红花之余,乱发血之余,合童便以清淤血。败蒲亦能破血行气,故入煎能疗腹中损伤淤血,汤浴能活周身血气。然筋骨淤血,必有热气滞郁,故以炊单布受气最多而易消者,以散滞通气,从其类也。加少炙甘草,补中以和诸药也。

《金鉴》曰:外浴以散其淤,内服以下其淤,斯两得之矣。

专题:伤寒杂病论会通
来源:《伤寒杂病论会通》
上一章:目录
下一章: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