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52.太阳中…

伤寒论第152条

刘渡舟
刘渡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解析】本条论述结胸类证——胁下悬饮的证治。

在太阳中风的病程中,可续发水邪的凝结而成悬饮证。其病位,即水之巢穴虽在于胁下,但其影响所及,却是表里内外、三焦上下无所不有。故水饮注于下则见下利。水饮逆于上,则见呕逆。由于水饮之巢穴深居于胸腹之间,两胁之下,非一般渗利之药所能取效,故当用攻逐泻水之剂。但应注意在表邪尽解后方可议攻,以免因攻伐水邪损伤正气,而招致表邪的内陷。故仲景告诫曰:“表解者,乃可攻之”。

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故或见之证颇多。如“漐漐汗出,发作有时”,为水邪外走肌腠皮肤,影响营卫失和所致;“头痛”,为水气上逆,冒蔽清阳所致。此汗出、头痛,类似太阳中风证,故也有的注家将本证划归太阳病类证。然本证微微汗出,却发作有时,头虽痛而不恶寒,故又与太阳中风证不同。“心下痞,鞕满”,为水结胁下,影响中焦气机不利所致,类似结胸,但并非结胸;“引胁下痛”,则为本病之主证,不仅指心下痞硬满牵引胁下疼痛,而且包括转侧身动,甚或咳嗽、呼吸、说话等,都可引起胁下作痛。此乃因水之巢位在于胁下,使局部气血壅滞、筋脉不和所致;“干呕”,为水饮犯胃,胃气上逆;“短气”,为水饮迫肺,肺气不利。真可谓是水势泛滥,浩浩莫御。若当其时而见汗出不恶寒,是为表邪已解,仅是里有水饮,故云“表解而里未和”,可予十枣汤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把本证称为“悬饮”,列为四饮之一,论述较详,若能结合学习体会,则可加深理解。临床辨识本病,当须掌握以下几个主证:胁下疼痛,心下坚满,咳逆短气而呕,颜面可见黧黑或发青。治疗应当抓住病之根本,攻逐胁下水之巢穴,不要光看到水邪影响所及的各种表现,而去一一对证施治。同时,此种水证,非一般利小便之法,如五苓散辈所能及。因其有形之水饮已聚结胁下,筑巢而居,若非峻剂,则不足以疏决外出。

《嘉定县志》载一医案,可谓是生动实例。太仓之地某武姓之妻,证见起立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求医无效。时有名医唐得明,诊之为“悬饮”,辨证云:“饮在喉间,坐之则坠,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

十枣汤为峻下逐水之剂,芫花、甘遂、大戟皆是苦寒泻水有毒之药,三者合用,可谓集泻下逐水药之大成,其性峻烈迅猛,可直达胁下水巢,一鼓而破之,使水饮之邪溃泻而下。然而本方却不以甘遂等三药为名,反名为“十枣汤”者,意在告诫人们:祛邪勿忘扶正,保胃气、存津液,犹当牢记。因胁下之水非攻不可,故必用逐水峻药;而正气之伤也不可不顾,故扶正之品也在所必用,方能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目的。既欲扶正,何不用参、芪之辈?因虑其甘温补气,而碍于攻下。甘草性味虽然甘平,但又与诸逐水药相反,不可为伍。最为相宜者,则莫过于大枣。《神农本草经》谓:“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和百药”。可见大枣既可补养脾胃,益气生津,又能缓和药性,以制诸药之毒。原方大枣用10枚,要求选用肥大者,若是瘦小者,当用至20枚或30枚,煮成浓汤,再纳三药之末1克至2克,清晨空腹服下。因药末对口腔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人难以耐受,故切勿将其直接投入口中。今也有人将药末装入胶丸中而用枣汤送服,此法亦可行。若服后泻下量少,病则不除,可酌情加量再服。得畅快之利后,则以糜粥自养,调理善后而安。

现时常有报道,用本方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腹水等病证,效果比较满意。但本方毕竟药性峻烈,使用时必须慎重。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152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152条
目录